出生到七個月 

不管孩子的行為或環境如何,七個月以下的孩子不需要直接的管教手段。許多父母不信這套,居然責打六個月的嬰兒,只因為孩子換尿布時亂動或夜哭。這麼小的嬰兒,對於行為或處罰根本毫無概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擁抱、疼愛、愛撫,並且用溫柔聲音安慰。他們餓了就要餵飽,要保持乾淨清爽、穿得暖和。孩子未來的情緒或身體狀況,可能就在這六個月奠定基礎,因此父母應該盡量給予關愛。 

另一方面,聽到孩子稍一哭鬧就連忙抱起,也容易把他寵壞。弱小稚嫩的嬰兒,居然有本事把父母耍得團團轉。只要哭鬧就會得到大人的注意,下次當然如法炮製,這種過程叫做「「強化」(reinforcement)。身體健康的嬰兒只需扯開嗓子,就可以讓爸媽雞飛狗跳,一天(或一晚)忙上十二個小時。家長如要避免這種困擾,必須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不要讓孩子變成小獨裁者。嬰兒大哭的時候,請不要驚慌失措(其實哭泣能強化肺部功能)。當然父母要隨時留意音調變化,判斷孩子是隨意發脾氣或者真的不舒服。大部分的父母都能很快進入狀況,聽出其中差異。

當然啦,我的結論還是:有霸道倔強的嬰兒,也有乖巧溫馴的嬰兒。有些孩子才剛出生,就準備把全家拆了,他們白天睡得安穩,半夜徹夜哭號。他們似乎常鬧肚子,把噁心的東西吐了一身(經常在往教堂的路上發生這種糗事);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偏不喝奶,到朋友家卻吵著要東西吃。這類嬰兒就是不想在臂彎裡乖乖待著,總想猛力掙脫控制。孩子出生的時候,沒有經驗的父母總會憂心忡忡:「這孩子活得下來嗎?」很快的,爸媽就要在半夜三點搖著嬰兒床,睡眼惺忪想著:「我們活得下來嗎?」 

不久之後,父母和孩子都活了下來,育兒的苦水也變成模糊的回憶。苛求哭鬧的小暴君,終將成為充滿理智、愛心且敬畏造物者的成人。普天之下辛勞的父母,我要大聲對你們說:「撐下去!大家正在完成世界最重要的任務!」


八個月到一歲兩個月

在這個階段,許多孩子開始測試父母的權威。孩子滿週歲以前,通常不會和爸媽發生大規模的衝突,衝突的頻率也不高,但是親子間的摩擦已經可見端倪。小女丹妮九個月大的時候,第一次挑戰媽媽的權威。那天媽媽趴在廚房地板打蠟,丹妮想爬進廚房。媽媽大聲警告:「不要,丹妮!」還手舞足蹈示意女兒離開。丹妮很小就會發聲說話,她懂得「不要」的意思,卻執意爬進去,沾得滿身都是黏黏的地板蠟。媽媽趕緊把丹妮抱起來,讓她坐在門口,以堅定的口氣重複「不—要」。丹妮似乎一點也不在乎,依然往廚房爬去。媽媽再次抱起丹妮,口氣更嚴厲了。就這樣重複七次,最後丹妮終於屈服,淚眼汪汪爬著離開。就我們記憶所及,這是女兒第一次和媽媽展開意志拉鋸戰,以後的衝突還多著呢。

家長要用什麼方式處罰一歲的孩子?請特別小心,絕對不可使勁!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容易就可以引開他們的注意。你不妨秀出顏色鮮豔的東西,讓孩子甘願交出手中的磁杯。萬一孩子使出牛脾氣,像丹妮執意爬進廚房一樣,請用「堅持」化解衝突,不要訴諸懲罰。另外,也不要怕孩子哭泣。孩子常常使用淚眼攻勢,拒絕午睡或換尿布。請鼓起勇氣領導孩子,千萬不要情緒失控、惡言相向或行為粗暴。

 

 

文章摘選於: 我家沒有小霸王~書摘分享

 

----------------------------------------------

呵護孩子的心靈--話上加毒半句多

我們很容易不經大腦思考,衝口說出惡言。有人破口大罵的時候,心裡可能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敢相信自己這麼惡毒。說出氣話的原因很多,像是一時的忌妒、憤恨、失望、疲憊或是報復。姑且不論內容,氣話就像虎頭蜂的螫針一樣狠毒。不論你我,都可能在一生中聽到父母、老師、配偶、同事或朋友對我們口出惡言。惡言造成的傷痛,會封存在記憶深處。言語的影響非常奇妙,我們日常的經驗最後都忘得精光,但是痛苦的記憶卻持續幾十年。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口出惡言,可能幾天過後就忘得乾乾淨淨。

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回憶童年往事,她說父親要求很高,從不把她當孩子看待。她高中的時候,有天拿了全A的成績單回家,期待爸爸好好誇獎一番。結果爸爸居然說:「咦,你們學校的程度不太好嘛。」三十五年了,希拉蕊想到這句話,心頭還是一陣灼熱。父親不經意的一句話,在他看來不過是小小的諷刺罷了,但是造成的傷害卻持續到今天。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言語的殺傷力,看看門徒約翰怎麼說:「世界起初只有言語,言語跟著上帝,上帝就是言語。」(〈約翰福音〉1:1)約翰講的是上帝之子耶穌,並把上帝比喻成言語的化身,這就是言語最早的用途。馬太、馬可還有路加等人,都曾經記載耶穌的預言,這些預言證明了言語不朽的特質。耶穌說:「天地都要過去,但我的話決不會廢去。」(〈馬太福音〉24:35)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記得耶穌的訓示。很顯然的,言語不可小覷。

另外一則關於言語的記載見於〈雅各書〉(3:3-6):「我們若把嚼環扣入馬嘴,使牠們馴服,就能駕馭牠們的全身。試看,船隻雖然甚大,又被狂風催逼,舵手只用小小的舵,就可以隨意操縱。照樣,舌頭雖然是個小器官,卻會說誇大的話。試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是個不義的世界,能污穢全身,把整個生命在運轉中焚燒起來,而且是被地獄之火點燃的。」

你是不是也有逞口舌之快的經驗?言語就像四射的火燄。要注意的是,你是否用言語燒毀孩子的心靈?我們大家都犯過這種慘痛的錯誤。我們罵完也知道錯得魯莽,但是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就算我們願意用百年的光陰彌補,也是無濟於事。我和雪莉結婚的第一年,有一次她對我非常生氣,但是我們都記不得原因了。她在盛怒沮喪的當下說了一句:「早知婚姻如此,何苦來哉?」當然她不是有意的,也立刻表示悔意。一個小時後,我們和解了,也彼此原諒,但是剛才那句話再也收不回來了。幾年過後我們想到這裡就想笑,這件事已經無足輕重了。但是不管我們多有誠意,也無法收回講過的話。

言語豈止一輩子難忘,如果肇事者沒取得對方寬恕,這些話還會隨著死者渡過冥河。〈馬太福音〉(12:36)記載:「我告訴你們,人所說的閒話,在審判的日子,句句都要供出來。」除非我們得到耶穌基督的赦免,否則說過的惡言永遠如影相隨。

我不是來傳道的,也不是牧師或神學家。但是我每每浸淫於《聖經》的智慧,總是從中得到許多啟發。同樣的,我們說話的態度對別人也有深遠的衝擊。我們和小孩互動的時候,無法預知過往的回憶何時會湧上心頭,這是做父母擔心的事。我們自認無關緊要的批評,其影響可能揮之不去,甚至我們過世後都還存在。相反的,我們對兒女付出溫暖的關懷和肯定,就是往後幾十年愉快滿足的泉源。沒錯吧,這一切都和言語有關。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當時釀成惡言相向的情境,和其造成的衝擊無關。怎麼說呢?如果孩子把你逼到忍無可忍的地步,讓你沮喪、生氣到抓狂的地步,你還是不該逞一時之快而付出代價。假設你失去控制,大聲尖叫:「你太過分了!你為什麼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或是「你又考砸了,我真不敢相信。我的孩子怎麼這麼蠢!」就算每個爸媽都會碰到氣得發抖的狀況,孩子當下並不會注意自己素行不良或是未來的後果。孩子忘了父母生氣的原因,但對當時父母罵他的話倒是如數家珍。這怎麼公平呢?但是家長和孩子的態度都不應如此。

說了那麼多,似乎讓父母突然多了一份罪惡感(我的言語也很毒,不是嗎?),但這不是我的目的。我不想傷父母的心,也不想搞得人心惶惶,好像一開口就動輒得咎。當然啦,孩子也可能不和父母計較,但是親子雙方一開始都保持冷靜豈不更好。父母可以藉由祈禱和練習,讓自己保持冷靜。

通常我們處在惱火的狀態,也就是極端不安、無法理性思考時,最容易衝出傷人的話。其實這時的情緒和化學變化有關,因為體內會產生強而有力的反應,如能了解這點,有助於掌握脾氣。人體內有一種因應危機的機制,只要碰到緊急狀況就會自行啟動。我們受到驚嚇或刺激的時候,腎上腺素會進入血液,引發一連串生理反應。幾秒鐘內,人體就從「待機」狀態進入緊急狀態。這時爸爸氣得臉紅脖子粗,媽媽變成罵街潑婦,罵出兩個人都不敢置信的話來。

這種生理變化屬於不自主反應,和有意識的行為不同;但對這生活變化的處理態度卻是自主的。換句話說,處在盛怒狀態依然可以三思而後行。我們可以暫時閉嘴,把自己從怒氣沖沖的狀態抽離。相信大家都聽過,先從一數到十(或五百)再生氣,才是明智的做法。父母在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時候,這種修養就變得格外要緊。大人應當控制暴怒的情緒,避免口頭上或肢體上傷害孩子,千萬不要做出憾事。

萬一真的失控,講出傷害孩子很深的話呢?請趕快彌補裂痕,越快越好。我有很多朋友是高爾夫球迷,他們熱心教我打球祕訣,可惜都教不會。雖然我不受教,他們還是很熱心。有位球友告訴我:球桿擊球過後,最好趕快把草皮回復原狀。他說越早還原草皮,草根恢復的速度越快。朋友大談球經,我的思緒卻回到人的問題。傷了別人的心,不管是孩子、配偶或同事,是不是應該在化膿感染前包紮好傷口,趕快道歉、澄清然後和解。「草皮」曝曬在陽光的時間越長,復原的機率越低。這種想法不是很棒嗎?沒錯!

使徒保羅比我們早兩千年懂得這道理:「生氣卻不要犯罪;含怒不可到日落。」(〈以弗所書〉4:26)通常《聖經》的箴言都是講給夫妻聽的,不過我認為也有益於親子關係。

 

 

懲處行動才能改變行為

先分析我們的動機系統(motivational system):有天下午你開車回家,時速超過限速的四十哩。有個交警就站在路口,沒有警車、身上沒有配戴臂章,甚至連槍都沒有,也沒辦法開罰單。他只能對你大聲怒罵、揮動拳頭。請問你會減速下車嗎?當然不會啦!你很可能咧嘴微笑,然後猛踩油門揚長而去。雖然交警氣得全身發抖,但這樣只是讓自己看起來更無能罷了!

現在想像另一種狀況:有天早晨上班的時候,你開快車從學校門口經過。突然,後照鏡出現一輛黑白相間的警車,從後面疾駛而來。警車頂上八個紅色警示燈不停閃爍,警笛發出震耳欲聾的警報聲。車上警官用擴音器廣播,要你立刻靠邊停下來。你停下來的時候,警官也打開車門,緩緩走向你的車窗。警官身高兩百公分,聲音就和獨行俠一樣低沉有磁性,屁股後面一把大手槍晃呀晃。他的警章閃閃發亮,手上拿著一本皮封面罰單簿,禮貌周到但語氣堅定:「先生,雷達顯示你的車速高達每小時一百公里,但是本地段限速是三十公里。我可以看看你的駕照嗎?」警官既不尖叫也不生氣,他根本不必這樣,已經讓你在駕駛座上戰戰兢兢了。你手忙腳亂翻出皮夾,把駕照抽出來。你的手心直冒汗,嘴裡乾得冒火,心臟就要從喉嚨跳出來。你為什麼嚇得快窒息了?那是因為警官將要採取的行動讓你很不舒服,可能讓你大幅改變駕駛習慣。如果你不改的話,以後可能要走路上班啦。 

六個星期以後,你站在法官面前聆聽判決。法官穿著一襲黑袍,高高坐在堂前。這次你又緊張了,當然不是因為法官高聲斥責,而是他有本事讓你往後的日子難過。

不管是警官還是法官,不必扳起臉孔就能影響你的行為,他們有更強勢的手段吸引你的注意。他們表情嚴肅、態度自信,這就是權威的構成要件,人人見了都會肅然起敬。要是法官或警官當場大聲嚷嚷、抱怨連連呢?要是法官或警官這樣嘮嘮叨叨:「我不懂你為什不好好開車?我們已經宣導很多次了,叫你不可以違反交通規則。你就是不遵守。」接著又脹紅著臉說,接著又說:「我要告訴你,年輕人,這次沒這麼簡單啦!你聽到了沒?我要讓你後悔都來不及……」

你一定曉得我的意思。光是怒氣沖沖,並不足以產生阻嚇效果,除非肇事者曉得後續還有嚴重的後果。相反的,懲處行動(disciplinary action)才能改變行為。我相信逞一時之快的憤怒不僅毫無效用,還會讓孩子對長輩心存不敬。在孩子看來,大人沮喪震怒,就是管教無力的表徵。大人就是孩子心中的公權力,萬一我們氣到淚眼盈眶、手足無措,還隨便撂下狠話,他們會怎麼想呢?

我並不是建議家長或老師在孩子面前,非要隱藏情感,變成冰冷沒脾氣的機器人。如果孩子的行為已經逾越界線、對我們構成不敬,當然要表達不滿。其實這時就應該立刻反應,如果還裝作若無其事,那我們豈不是冒牌權威?但是我們在黔驢技窮的時候,也絕不能把憤怒當成管教的工具。如此不但全無效果,還會損及親子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軟糖妹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