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秀芬
   ˙蒙特梭利居家教育網站負責人
   ˙美國AMS 3-6歲合格教師
   ˙推廣蒙特梭利親職教育13年

 

孩子三歲啦!一個腦袋裡充滿了好奇、想要了解全世界的孩子,令人敬畏!造物主到底賜給孩子什麼樣的機制?讓他時間一到,就充滿動力,好像壓緊的彈簧,手一放開,就蹦一聲,跳躍出去了。真是奇妙!

  
蒙特梭利博士說3~6歲孩子處於有意識的吸收性心智階段中,他們對環境充滿了關懷,像海綿一樣的汲取著外界的訊息,但是比起三歲以前的嬰幼兒階段,他們最大的不同是「有意識」了,也就是說,三歲以上的孩子知道自己在學習,而且會主動詢問「為什麼?」這種好學的現象,甚至讓許多沒經驗的父母招架不住,以為自己的孩子特別好辯,因而苦惱不已。其實,了解孩子並不困難,以下為3~6歲孩子所經歷的敏感期,提供父母參考:

  

動作敏感期(2歲半~6歲)

現代都市裡的孩子普遍缺乏粗大動作練習與平衡練習,因此適度的參加體操或運動課程是必要的。跑、跳、躍、滾、鑽、溜、爬樓梯、玩單槓、爬山、游泳、溜冰、騎腳踏車、玩毽子等項目,每個星期至少一到二次,才不會把孩子養成頭腦大大,四肢卻無法靈活運用的軟腳蝦了。在這方面,現代父母忙於家計,有時候顯得力不從心,雖然了解運動的重要性,可是假日卻寧可待在家裡,吃吃喝喝睡個大頭覺,以彌補一週的工作疲勞。可是孩子的成長不等人喔!小時候缺乏粗大動作的操練,錯過敏感期,長大以後沒有運動細胞,老是跌跌撞撞,意外頻生,這時候就要悔不當初了!
  
在精細動作操練方面,從日常生活中開始,是最好的方法,如:教導孩子如何拿剪刀?如何剪東西?什麼東西可以剪、什麼東西不能剪?如何把剪刀收好?如何把剪刀安全的交給別人?這些事情都是孩子想要學好、又絕對可以學好的。再舉個例子——雨天打傘,我們要教導孩子打開傘前,先注意傘上的雨水會不會噴到周圍的人;如果傘是乾的,也要注意打開前與其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以免打到別人;拿雨傘時,傘尖不可以對準別人;收起傘後注意水滴不要滴到別人身上,也不要把濕的傘貼到別人的衣服上。這些事情也許家長從來沒有想過要正式教導孩子,可是一個有禮貌、有品格的孩子,就是從小地方看出來的。如果我們趁著動作敏感期,從小教導孩子正確的方式,孩子到老也不會偏離。
  

 

感官敏感期(2歲半~6歲)

孩子的感覺器官,包括耳朵、眼睛、嘴巴、鼻子、皮膚、手,都處於相當敏銳的階段。我們了解學習是透過感官而來的,因此這個階段對於孩子日後的學習有著相當關鍵的影響。

許多成人對環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色感、無法欣賞音樂、五音不全、腔調難懂、對藝術無知,這些都是小時候沒有好好培養感官的緣故。以聽覺來舉例,孩子需要學習分辨音色、旋律、節奏、和聲、語言、文法、聲音裡的情緒等,當孩子的聽覺敏銳以後,音樂能力和語言能力就會在日後的歲月裡愈磨愈亮。
  
在家裡教導孩子,最大的好處就在於感官的培養。選購食材時可以敏銳視覺、嗅覺、觸覺和立體觸覺;準備食物時可以敏銳視覺、觸覺和立體觸覺;烹飪時能敏銳視覺、味覺和嗅覺;品嚐食物時能敏銳視覺、味覺和嗅覺;掃地時可以敏銳視覺和觸覺;讀故事書、唱歌、玩遊戲能敏銳視覺和聽覺等。如果成人有意識的帶領孩子去做這些事,孩子在不知不覺間培養了感官敏銳度,一點兒也不覺得費力。

社交生活敏感期(2歲半~6歲)

從三歲開始(有些早至兩歲半開始),孩子不再滿足於獨自一個人玩,他想要觀看其他孩子,甚至跟他們一起玩。不論孩子的個性是內向或外向,孩子在這個時期會展現出對別人的興趣。因此若長時間待在家裡,會讓孩子不滿足,心理會累積鬱悶。對於外向的孩子,在安排社交生活時,要注意緊跟其後,適當教導他應對之道。如:注意自我節制,不要霸占說話時間、欣賞別人的優點、尊重別人的權利、避免驕傲、注意別人的情緒反應等。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多設計一些社交活動,邀請其他孩子來家裡玩或帶孩子去參加聚會,每星期至少兩次。鼓勵孩子盡量參與活動,打招呼、玩遊戲、唱歌、招待客人等,並以極大的耐心,給退縮的孩子「第二次機會」。例如:孩子初次和陌生人見面時不肯打招呼,耐心等待一會兒,等大家熟悉一些,再鼓勵孩子說:「叔叔好。」也許他就願意了。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85期)

 

 


 

愛     的     智      慧  

蒙特梭利著 何明珠譯

 

凡事只要按照自然法則而作,又能在生靈之間締造和諧的,在人感覺起來,就是一種愛,而且讓人可以看出,這個受造物是健康、健全的。

愛其實不是因,而是果。就像行星,本身不會發光,它的光是從太陽領受而來。就愛而言,它的動力源頭是一種本能,就是生命的創造力。在創造的過程中,産生了愛。孩子的心裏充滿了這種愛,左右著他的自我實現。

孩子處於敏感期,總有抵擋不住的衝動,讓他對周遭的某些事物難分難捨,這種力量,其實就是他對環境的一種愛。那不只是一種情緒反應,而是一種心智的欲求,或者說「愛」,這種愛,讓孩子去看、去聽、從而成長。孩子天生必須遵循的這種天然的欲求,可以借用但丁的話,稱之爲「愛的智慧」。

是愛,使得孩子敏銳而熱切的去觀察環境的種種樣貌,對大人來說,孩子的發現彌足珍貴,因爲他們缺乏孩子那種活力。豈不是愛的特殊功效,使我們能敏銳察覺別人毫不注意的東西?愛豈不是能令「情人眼裏出西施」,向我們揭露旁人不懂欣賞的細微末節和與衆不同的特質?正由於孩子愛戀周遭的環境,而不是漠不關心,以致他的心智能看見大人視而不見的東西。

小孩子對環境的愛,在大人眼裏看來,似乎是自然的喜樂與年輕的活力,却不知道這是一種隨著創造而來的精神力量與美德。

孩子的愛天性單純。他愛慕周遭的事物,讓周遭的事物在他內心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滋養他的心靈。

孩子情之所繫,一個獨特的對象就是大人。他從大人身上得到他需要的實際幫助,而且懇切索求,盼望大人供應他成長發展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對孩子而言,大人是一種可敬的生物。大人的口好像泉源,他要從中汲取話語,學習仿效。

大人的言語行動,在孩子的眼裏就是示範,告訴他,人的行爲舉止當如何。小孩子自己的生活,一開始就是模仿所接觸到的大人。大人的言行動作在小孩子看來是如此令人著迷,幾乎足以令他失魂落魄、心醉神迷。孩子可以對大人敏感到一個地步,彷彿那個大人附在孩子身上,在那裏說話、行動。讀者應該還記得那個把鞋子放在乾淨床罩上的小孩吧!他以後的行爲不僅顯示其順從的本性,更說明暗示的强大力量。大人告訴孩子的話,往往銘刻在他心坎,如同銘刻金石之上一般,難以磨滅。另外不是還有一個小女孩的例子嗎?她的母親收到一個包裹,裏面有一條絲巾及一支喇叭。小孩子是如此殷切的想學習,如此熱切的愛慕大人,大人實在應該審慎的衡量自己在他們面前所說的話。

小孩子一心想順服大人。可是如果大人要求他,不顧自己成長發展之所需,而摒棄某些本能,他就無法順從了。大人爲了自身的利益而要求孩子作這種犧牲,就好像是在他長牙的時候,企圖叫牙齒停止生長一樣。孩子發脾氣、反抗,只不過展現出他內心嚴重的衝突:一方面想順從內心那種不可抗拒的創造性力量;一方面又愛照顧他、關心他,但不了解他的成人。小孩子不順服或是發脾氣的時候,大人一定要記得,是這種衝突在作祟,請試著另眼看待:孩子正在奮鬥、掙扎,想要保衛內心某種難以名狀的澎湃活動,這活動是他成長發展所必須的。

我們應該謹記,孩子愛我們,渴望順服我們。小孩子愛大人甚於一切,然而我們通常聽到的都是相反的話:「那些作父母的多麽愛孩子啊!」「那些老師多麽愛學生啊!」尤有甚者,大家都說,孩子一定得教導,才會懂得愛父母、師長、芸芸眾生、甚至植物、動物。

但這些事,是誰教他們的呢?誰能教人如何去愛?是大人嗎?大人只知道把孩子童稚的表現喚爲「亂發脾氣」、「無理取鬧」,只一心想著要保護自己和自己的財物,不要讓孩子破壞。這樣的人不可能是愛的導師,因爲他根本不具備我們稱爲「愛的智慧」那種敏銳善感、格物致知的心。

相反的,充滿愛的是孩子。他總是渴望大人在他身邊的感覺,總是喜歡吸引大人注意他:「看看我!留在我身邊!」

夜晚上床的時候,孩子呼喚他所愛的人到他身邊,不願見他離開。我們吃晚餐的時候,還在吃奶的孩子也要跟來,不爲了吃,只爲了靠近我們,觀察我們。大人不懂得欣賞孩子這種深摯的愛,但我們應該謹記,現在如此深愛我們的這個小孩,將來會逐漸長大,並離開我們另組家庭,到時還有誰會像這孩子現在這樣的愛我們?誰上床時會呼喚我們,親暱地要求:「陪我嘛!」而不是冷漠的說聲:「晚安!」誰會在我們吃飯的時候熱切地站在我們身邊,只爲了觀察我們?我們拼命抵擋這種愛,以後却再也找不到足堪比擬的了!我們煩躁不安的說:「我沒空!我不行!我很忙!」其實心底下想的是,「小孩子一定得教,不能隨他的意,否則註定作他的奴隸。」我們總想掙脫孩子的束縛,好隨心所欲,做自己愛做的事,不致受到羈絆。

早上孩子進到房裏吵醒爸爸、媽媽,再令人討厭不過了。但若不是愛,驅使孩子一起身就跑去找父母的,又會是什麽?孩子一早從床上跳下來,天才剛亮,就去尋找仍在酣睡的父母,好像要去告訴他們:「學習過聖潔的生活吧!天已經亮了!已經是早晨了!」但孩子不是去教訓父母,只是要再看一眼所愛的人。

房裏也許還很暗,門窗緊閉,讓沈睡的人不會受到白日璀璨天光的干擾。孩子來了,摸摸他的父母。爸爸、媽媽喃喃抱怨:「告訴過你多少次了,不要一大早跑來吵醒我們!」「我不是來叫你們起床,我只是想來親你們一下。」其實他等於說:「我不是想把你們從睡夢中叫醒,我只是想喚醒你們的靈魂。」

是的,孩子的愛無比的重要。爲人父母者早已陷入昏睡,對一切事物都失去知覺,需要一個新的生命來喚醒他們,以一種他們失喪了的新鮮活力,使他們振奮起來。他們需要一個行徑不同的生命每天早晨來對他們說:「醒來迎接另一種人生吧!學習過得更好一點!」

是的!過得更好一點!感受愛的氣息!

如果沒有小孩子的幫助,人會退化、腐朽。如果大人不努力更新自己,一層堅硬的外殼會逐漸成形,包覆住他的心,最後讓他失去感覺、麻木不仁。這讓我們想起最後審判的時候,那些在世時從不善用方法更新自己的人,基督要轉向那可咒詛的罪人,定他們的罪說:

「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因爲我病了,你們不來看顧我!」

他們要回答:「我們什麽時候見你病了呢?」

「凡是見到窮苦的、病痛的,那就是我。你們這被咒詛的,離開我,因爲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

「可是,主啊,你何時曾下在監裏呢?」

「我在坐監的每一個人裏面。」

福音書中劇力萬鈞的章節(譯注:詳見聖經馬太福音第25章31-46節),見證這件事:成年人應當去安慰窮苦的、被定罪的、苦難中的人,因爲基督隱藏在他們裏面。這怵目驚心的一幕,如果引伸到孩子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基督也以孩子的裝扮向人顯現。

「我愛你!我清早來喚你起床,你却拒絕我。」

「可是,主啊,你什麽時候清晨來到我家喚我起床,而我拒絕你呢?」

「你的孩子進來喚你,那就是我了。他求你不要離開時,那就是我!」

愚蠢的人啊!早晨跑來叫醒我們,並教導我們如何去愛的人,就是基督自己!可是我們以爲那不過是一種孩子氣的胡鬧,因而硬起了心腸!

 

 

 

蒙特梭利告訴我們,早晨來喚醒我們的是孩子,我們要去感受他愛的滋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軟糖妹的媽 的頭像
    軟糖妹的媽

    ♥ 軟糖家ABCD ♥

    軟糖妹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