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有黏人的「小牛皮糖」嗎?醫師指出,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只要媽媽或保母離開一步,就又吵又鬧的情形,在某個年齡上還算合宜,但也可能是孩子適應有困難,需要大人從旁協助。如果到了5、6歲還是非常黏人,恐怕就得求助兒童精神科醫師了。

一歲半的小雄,第一天上托兒所,雙腿僵立在門口,嚎啕大哭,接下來的一個月,更是每天早上一到托兒所門口就哭,每次都是在一片混亂的吆喝聲中,被老師強行拉進教室,媽媽除了無奈、憂慮外,漸漸地也不耐煩了。

很多母親都有過這樣的帶小孩經驗,北市婦幼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陳質采說,孩子成為「小牛皮糖」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孩子先天氣質比較害羞,也可能是一種習慣,或者是寶寶太累、沒睡飽,或是擔心媽媽不回來,所以哭鬧、耍性子,「不讓你走」。

一般而言,寶寶6個月大後,就會開始黏媽媽,依附行為也越來越明顯,到8、9個月後,即使抱著他,寶寶還是會對企圖逗他的陌生人,放聲大哭,甚至把頭埋在媽媽的臂彎裡,這種現象稱之為「陌生焦慮(Stranger anxiety)」。

當寶寶逐漸長大到18個月大時,更會因為明白自己和媽媽是分開的個體,開始對媽媽的離去感到不安,害怕媽媽一去不復返。陳質采說,9個月大到3歲的孩子黏著媽媽或保母,是很正常的情緒發展,這種健康的情感流露,如果能獲得照顧者的「善意回應」,將對孩子未來的社會適應或同儕關係上,有所助益。

醫師建議家長,千萬不要急著把「小牛皮糖」推走,否則小孩反而會更黏人,比較正確的做法是多一點耐性、接納他們情緒,讓孩子覺得被了解,而不是斥責、嘲諷孩子無能,以免衍生更多的情緒問題。

通常孩子經過一、兩週後,就會漸漸對新的環境或新改變有所適應,或是轉移注意力,但還是可能會有1成孩子有困難,如果三、四週後,焦慮症狀還是沒有減輕,甚至影響到學習和生活,就應該找兒童精神科醫師,尋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 NOWnew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軟糖妹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