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eredith172/4/1126707651.jpg_###}
轉貼
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初探
雲林科技大學博一 呂昭慧
前言
「後現代」在設計上是指現代主義設計結束以後的一段時間,基本上可說,從七十年代以後各種各樣的設計探索均可以歸入後現代時期的設計運動;而後現代主義是建築設計上發展起來的一個風格明確的設計運動,無論從觀念還是從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後現代主義由建築設計影響了產品設計及平面設計。本報告主要在了解後現代主義在平面設計上的四個大略的分類中,平面設計師的實驗設計及作品特色。從歷史層面瞭解平面設計師挑戰國際主義風格所衍生的多元嚐試。最後並歸納其多元平面設計嚐試的幾個方向。
後現代平面設計的分類
後現代主義風格最早在1960年代末期已經在平面設計上出現,與建築設計比較起來,它的形式不是那麼明確,雖然國際風格主義壟斷設計,但是在平面設計上的壟斷比起建築設計上要鬆得多,因為平面設計一直具有強調裝飾、幽默的派別,未因瑞士發展起來的國際主義風格的出現而完全消失。所謂「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其實是對現代主義的改良,主要的方法是把裝飾的、歷史性的內容加到設計上,使之成為平面設計的一個組成因素。後現代平面設計可大約分為幾個方向:
一、「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New Wave Typography) ,由瑞士的巴塞爾(Basel)和幾個原來與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關係密切的設計家所發起。主要的平面設計師代表有領導人沃夫根.魏納特(Wolfgang Weingart,1941-)、格里曼、威利孔茲(Willi Kunz)等。
二、義大利米蘭市1980年代產生的激進裝飾主義設計運動「孟菲斯集團」(the Memphis group in Milan, Italy )和舊金山激進平面設計運動。
三、「里特羅」(Retro)的歐洲懷古風格設計運動及其在美國的發展。
四、在1980年代晚期,由採用麥金塔電腦發展起來的設計。
後現代平面設計的特色
一、「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New Wave Typography),由瑞士的巴塞爾(Basel)和幾個原來與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關係密切的設計家所發起。新浪潮的版面設計不但是對於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挑戰,更加啟發了整個平面設計界對於新思路建構的可能性,各種曾經出現的風格例如達達的照片拼貼都重新被加以運用、大量使用黑白和空白、疏密對比的方法,到1980年代成為西方非常流行的平面設計風格。有些設計家一方面使用標準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的方格網絡作為基礎,但在使用時卻不受其局限,而以內容傳達為中心,或者刻意表現二十年代早期方格網絡風格,以傳達一種舊情懷。其中不難看出新浪潮對平面設計的影響。以下闡述本時期歸納出的各設計師表現特點:
(1)字體的縱橫編排與隨意切割、照片拼貼組合
領導人沃夫根.魏納特(Wolfgang Weingart,1941-)的設計依靠國際主義的基本構成佈局,對於所有內容包括字體、編排的縱橫粗細方式進行切割、分解等加工,照片插圖也進行拼貼組合而形成新的風格與趣味性,開創嶄新的版面設計方式,顯然與國際主義風格單調、刻板、高度理性的風格不同。
(2)字體多元化、階梯狀版面等活化版面的實驗
1960--1970年代初期,魏納特領導學生對平面設計進行改革,其實驗包括採用大寫的無裝飾線來作裝飾、採粗壯的階梯形尺度編排版面,生動的運用空間,字體的多元化和混合運用,改變傳統的字體粗細等,盡量使版面生動活躍。
魏納特印刷字實驗 1971 魏納特「古騰堡方式」維持視覺傳達功能的作品 魏納特多圖層的圖文設計
(3)充滿動力的三維深度錯視空間
格里曼的平面編排往往強調二維的平面特點,但她也利用三維的深度錯視,運用各種圖形的重疊、具有指示性的標記線條來產生透視感、幾何圖形往往浮在空中,並且都有陰影,產生強烈的立體效果,因此她的般面充滿了運動的活力。
(4)強調信息傳達決定設計風格及方向
威利孔茲(Willi Kunz)強調以信息傳達為主導的設計方法和程序,完全不以現代主義預先確定的方格網絡為基礎來從事設計,而由必須傳達的信息來決定平面設計的風格和方式。由於對於訊息傳達的高度重視,使他得到「訊息建築家」的外號。
費里德利克.肯扥的攝影海報/孔茲設計/1978
二、義大利米蘭市1980年代產生的激進裝飾主義設計運動「孟菲斯集團」(the Memphis group in Milan, Italy )和舊金山激進平面設計運動。
(一) 1970年代產生的另一個重要的後現代主義設計集團,是位於義大利米蘭市的孟菲斯設計集團,這個集團與舊金山的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集團結合在一起,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設計核心,促成後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孟菲斯」的名稱是表現了它對於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古代文化的裝飾的認同立場。從事產品及平面設計。它們在設計中大量採用各種複雜、色彩鮮豔的表面圖案、紋樣、肌理,設計上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浪漫的細節,往往流於俗艷,而這種俗艷的效果正是他們追求的,因為經歷了長期單調、乏味的國際主義風格壟斷之後,它們希望透過一種矯枉過正的方法達到推翻國際主義風格的目的。
孟菲斯產品設計:
埃扥.索得薩斯/嬤蒗[/ 1981 埃扥.索得薩斯/書架/1987 埃扥.索得薩斯/書架/1981
(1) 突顯歡樂的樂觀主義 孟菲斯風格的平面設計打破國際主義風格刻板沉悶的原則,突顯歡樂的樂觀主義色彩、熱情洋溢的幽默感,對於形式和空間無拘束的運用。它們採用自由繪畫的手法,加上歡樂的色彩、自由輕鬆的版面編排,形成獨特、具有感染力的新風格。1979年凡德比爾設計的加州公眾無線電台的海報是奠定此種風格的早期作品。
凡比爾/加州公共電台海報/1979
(2) 「孟菲斯」集團家具風格的影響
凡德比爾對於孟菲斯家具設計在使用色彩、材料及肌理上的大膽狂放上印象深刻,他在為美國辛普遜紙品公司設計的郵遞廣告中充分發揮了這方面的特點。
(3)脫胎自建築設計風格的平面設計—格里夫斯的影響
威廉.朗豪斯(William Longhauser),受到後現代主義建築師麥克.格里夫斯(Michael Graves) 的影響(主張在採用現代主義的簡單幾何形式設計中加上有限的古典裝飾來豐富單調的現代主義建築。)例如:格里夫思設計的波特蘭大廈的外觀嚴肅又有趣,豐富的色彩、大膽的裝飾、三段式立面及擬人的形象,打破了國際式玻璃芳盒子的建築造形。
朗豪斯設計的格里夫斯建築設計展覽海報時自然也以格里夫斯的建築風格維設計起點,把”GRAVES”幾個字母組成了豐富的背景網格,而在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方格網絡上加上豐富的、裝飾性的色彩處理,形成豐富多彩的面貌。這是脫胎自建築設計風格表現在平面設計上的例子。
波特蘭大廈 格里夫斯建築設計展覽海報
(二)舊金山和附近的地區因為位於舊金山灣,因此被稱為「灣區」,其平面設計在1960年代捲入國際主義平面主義設計風格,到1980年代中期灣區全面轉向後現代主義。其設計打破原來國際主義風格的刻板、沉悶的原則,突顯了歡樂的樂觀主義色彩、熱情洋溢的幽默感,對於形式和空間無拘無束的運用。它們採用自由繪畫的手法,加上歡樂的色彩,自由和輕鬆的版面編排,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感染力的新風格。
(4)顯現與建築設計的密切關係--象徵性的幾何圖形賦予具體的涵義、立體字、方格網絡的底圖表現手法
麥克.曼沃林的作品具有灣區後現代主義的特色—把象徵性的幾何圖形賦予具體的內容及畫面具有強烈的建築預想圖的特徵。麥克大量使用色彩、形式和肌理來傳達具體的內容,其抽象的幾何圖形具有具體含意,並將巴爾展覽的”B”字進行立體化處理,採用方格網絡創造地平面,這種手法使平面設計與建築設計具有密切關係。
巴爾設計展覽海報/曼沃林/ 1984 貝多芬音樂節海報/克朗寧/1983
(5) 強烈內部形態和穩固的外部框架取得統一協調
麥克.克朗寧常使用幾何圖形和其他象徵性的圖形作為色彩的承體。1983年的貝多芬音樂節海報採用既像貝多芬憤怒豎起的頭髮,又像火焰般鮮豔燃燒的頭髮來表達他對貝多芬性格及音樂的認識,海報外部邊緣是工整的長方形、綠色的建築外框,這樣強烈內部形態和穩固的外部框架取得統一協調也是後現代平面設計特點之一。
三、「里特羅」(Retro)的歐洲懷古風格設計運動及其在美國的發展
(1) 注重古典與歷史裝飾:八十年代期間,平面設計不但因為設計意識的進步,設計技術也快速發展,特別是電腦的廣泛運用而呈現嶄新的面貌。在舊金山出現了展現豐裕時代的後現代平面設計風格,而在紐約則出現了所謂的「里特羅」設計,其是以古典復古為核心裝飾方式的紐約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運動,與舊金山「灣區」派自由放任的方式不同,紐約平面設計的後現代主義家更注重設計上的古典成分,歷史裝飾風格的合適運用。
丹尼爾.佩拉文(Daniel Pelavin,1948-)對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維也納「分離派」運動,特別是古斯塔夫.克林姆的繪畫和設計風格深感喜愛。設法將1920、1930年代的流線型運動風格和「裝飾藝術」運動風格運用到平面設計上去。使用某些機械形狀來強調二十世紀初期的風格感,在版面和字體上都設法配合主題,他的設計因具有強烈的早期流線型運動風格而受到歡迎。
佩拉文/書籍封面/1985 歐洲”裝飾運動”海報/美日論壇報海報/柯夫/1918 13屆維也納分離派展覽海報/莫塞/1902
(2)版面本身即為主題核心:在「里特羅」的設計中,常使用不同的字體、字距、圖案混合,講究微妙變化以達到復古的新效果。版面編排不僅是為主題服務,其版面本身就具有主題性、描繪性和表現性。此種本末倒置的處理,使平面設計獲得前所未有的特殊效果。
「里特羅」設計的成員不多,謝爾是重要人物之一,其在1978年美國唱片業因通貨膨脹造成唱片業預算緊縮的情況下,為了應付預算緊縮採用依靠字體和版面編排變化的新設計方法而嘗試採用各種字體和紋樣,包括裝飾藝術運動風格、俄國構成主義風格等的改造運用。因而創造了更加依靠版面為核心的設計方法,簡璆H前過分依靠插圖、攝影的方式。另外她還採用木刻版面、木刻字體來充實設計的豐富性。謝爾在1984年出版「偉大的開始」這本書,充分採用其已發展的個人設計風格。
里特羅懷舊設計風格 達達時期作品/1922
書籍設計(偉大的開始)/謝爾/1984
具有濃厚的達達風格
四、在1980年代晚期,由採用麥金塔電腦發展起來的設計
1980至1990年代以來的平面設計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電腦廣泛的被運用到設計領域,電腦科技的快速發展及親近的平台設計,促使平面設計家可以運用電腦工具掌握印前的即時修改特性。電腦繪圖軟體及週邊軟體的發展使設計者方便處理繪圖、照片、編輯、文字等視覺要素。設計師不只處理傳統的平面媒體,數位設計也成為必備能力,平面設計的多樣化正如火如荼的開展。
五、結語與觀察
從後現代平面設計大略的四個方向觀察各位傑出的平面設計家所從事的版面實驗,歸類出下列幾項:
(1) 字體的多元化、隨意切割
(2) 照片拼貼組合
(3) 版面活化編排--字體的縱橫編排、階梯狀版面、三維深度錯視空間
(4) 版面本身即為主題核心的概念
(5) 脫胎自建築設計風格的平面設計—格里夫斯的影響、象徵性的幾何圖形賦予具體的涵義、立體字、方格網絡的底圖表現手法
(6) 強調內部形態和的外部框架取得統一協調
(7) 凸顯歡樂的樂觀主義
(8)「孟菲斯」集團家具風格的影響
(9) 注重古典與歷史裝飾
(10) 強調信息傳達決定設計風格及方向
後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所展現的版面實驗當然不只以上十點,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層面瞭解平面設計師挑戰國際主義風格所衍生的多元嚐試,其中的許多作品也的確為未來的平面設計提供創新性的想法。
楊裕富老師在其後現代設計藝術一書中將其對於後現代視覺傳設計的觀察列出十種風格—復古風格、諷刺仿作風格、鄉土風格、高科技風格、意識形態風格、電腦疊文風格、電腦數位風格、網頁風格、攝影技巧與疊圖風格、文脈風格及敘事風格,是更為整體觀察、反應現今的視覺傳達設計上的現象。其中文脈風格中善用隱喻的手法更廣泛的運用在後現代建築、產品及平面設計中。
在建築方面隱喻手法的應用,例如:几崎新設計的筑波中心大廈引進多種西方歷史式樣,散佈著各式各樣的隱喻--建築的L形廣場直接引進米開朗基羅的卡比多山羅馬市政廣場、金屬月桂樹是希臘神話中載婉尼故事的形象化、就連”夢露曲線”也被採用。
在產品設計方面隱喻手法的應用,例如泰格曼1983年為美國Formica公司設計的「面對面」雙人躺椅的曲線源自人體的聯想,表現出擬人化明喻手法。
几崎新設計的筑波中心大廈 泰格曼1983「面對面」雙人躺椅
在平面設計方面,現今的廣告設計也經常使用隱喻手法。例如一則TVBS的廣告稿中以中文字缺筆劃的不完整字體來隱喻在別家新聞台看不到完整的新聞,只有在TVBS才能達成。另一則為Nikon F50所做的廣告,畫面為一位腳踏車騎士滑倒破了褲子,標題為”The new Nikon F50 for perfect exposures every time.”,內文寫著「每一位攝影人士都知道,好的畫面永遠稍縱即逝,而複雜的測光對焦系統總是讓畫面帶點遺憾,新的Nikon F50具有簡單精準的自動對焦及測光功能,讓您高超的攝影技術每次都能有最好的表現。」有趣的是Exposure有「曝光」及「揭露」的雙重意義,配合圖像趣味橫生。在平面廣告設計中常利用標題與圖像產生隱喻的呼應手法。
TVBS:完整篇 Perfect Exposure
「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是對於現代主義的改良,現今的平面設計受到電腦數位化的影響,在設計者慶幸能更方便快速的解決設計上的問題的同時,所產出的作品也因為電腦軟體的運用使得「同質化」越來越高,於是重新強調手繪功夫的重要性是保有識別性的利器之一,平面設計對於電腦時代的反省及作品風格的實驗將永不停歇。
參考書目:
1.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Meggs, Philip B.,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1992
2.世界現代平面設計,王受之,藝術家出版社
3.Post-Modern Design,Michael Collins & Andreas Papadakis,1989
4.後現代主義設計,詹和平編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
5.後現代設計藝術,楊裕富、林萬福著,田園城市,2002年3月
6.1995時報廣告獎
轉貼
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初探
雲林科技大學博一 呂昭慧
前言
「後現代」在設計上是指現代主義設計結束以後的一段時間,基本上可說,從七十年代以後各種各樣的設計探索均可以歸入後現代時期的設計運動;而後現代主義是建築設計上發展起來的一個風格明確的設計運動,無論從觀念還是從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後現代主義由建築設計影響了產品設計及平面設計。本報告主要在了解後現代主義在平面設計上的四個大略的分類中,平面設計師的實驗設計及作品特色。從歷史層面瞭解平面設計師挑戰國際主義風格所衍生的多元嚐試。最後並歸納其多元平面設計嚐試的幾個方向。
後現代平面設計的分類
後現代主義風格最早在1960年代末期已經在平面設計上出現,與建築設計比較起來,它的形式不是那麼明確,雖然國際風格主義壟斷設計,但是在平面設計上的壟斷比起建築設計上要鬆得多,因為平面設計一直具有強調裝飾、幽默的派別,未因瑞士發展起來的國際主義風格的出現而完全消失。所謂「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其實是對現代主義的改良,主要的方法是把裝飾的、歷史性的內容加到設計上,使之成為平面設計的一個組成因素。後現代平面設計可大約分為幾個方向:
一、「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New Wave Typography) ,由瑞士的巴塞爾(Basel)和幾個原來與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關係密切的設計家所發起。主要的平面設計師代表有領導人沃夫根.魏納特(Wolfgang Weingart,1941-)、格里曼、威利孔茲(Willi Kunz)等。
二、義大利米蘭市1980年代產生的激進裝飾主義設計運動「孟菲斯集團」(the Memphis group in Milan, Italy )和舊金山激進平面設計運動。
三、「里特羅」(Retro)的歐洲懷古風格設計運動及其在美國的發展。
四、在1980年代晚期,由採用麥金塔電腦發展起來的設計。
後現代平面設計的特色
一、「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New Wave Typography),由瑞士的巴塞爾(Basel)和幾個原來與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關係密切的設計家所發起。新浪潮的版面設計不但是對於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挑戰,更加啟發了整個平面設計界對於新思路建構的可能性,各種曾經出現的風格例如達達的照片拼貼都重新被加以運用、大量使用黑白和空白、疏密對比的方法,到1980年代成為西方非常流行的平面設計風格。有些設計家一方面使用標準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的方格網絡作為基礎,但在使用時卻不受其局限,而以內容傳達為中心,或者刻意表現二十年代早期方格網絡風格,以傳達一種舊情懷。其中不難看出新浪潮對平面設計的影響。以下闡述本時期歸納出的各設計師表現特點:
(1)字體的縱橫編排與隨意切割、照片拼貼組合
領導人沃夫根.魏納特(Wolfgang Weingart,1941-)的設計依靠國際主義的基本構成佈局,對於所有內容包括字體、編排的縱橫粗細方式進行切割、分解等加工,照片插圖也進行拼貼組合而形成新的風格與趣味性,開創嶄新的版面設計方式,顯然與國際主義風格單調、刻板、高度理性的風格不同。
(2)字體多元化、階梯狀版面等活化版面的實驗
1960--1970年代初期,魏納特領導學生對平面設計進行改革,其實驗包括採用大寫的無裝飾線來作裝飾、採粗壯的階梯形尺度編排版面,生動的運用空間,字體的多元化和混合運用,改變傳統的字體粗細等,盡量使版面生動活躍。
魏納特印刷字實驗 1971 魏納特「古騰堡方式」維持視覺傳達功能的作品 魏納特多圖層的圖文設計
(3)充滿動力的三維深度錯視空間
格里曼的平面編排往往強調二維的平面特點,但她也利用三維的深度錯視,運用各種圖形的重疊、具有指示性的標記線條來產生透視感、幾何圖形往往浮在空中,並且都有陰影,產生強烈的立體效果,因此她的般面充滿了運動的活力。
(4)強調信息傳達決定設計風格及方向
威利孔茲(Willi Kunz)強調以信息傳達為主導的設計方法和程序,完全不以現代主義預先確定的方格網絡為基礎來從事設計,而由必須傳達的信息來決定平面設計的風格和方式。由於對於訊息傳達的高度重視,使他得到「訊息建築家」的外號。
費里德利克.肯扥的攝影海報/孔茲設計/1978
二、義大利米蘭市1980年代產生的激進裝飾主義設計運動「孟菲斯集團」(the Memphis group in Milan, Italy )和舊金山激進平面設計運動。
(一) 1970年代產生的另一個重要的後現代主義設計集團,是位於義大利米蘭市的孟菲斯設計集團,這個集團與舊金山的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集團結合在一起,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設計核心,促成後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孟菲斯」的名稱是表現了它對於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古代文化的裝飾的認同立場。從事產品及平面設計。它們在設計中大量採用各種複雜、色彩鮮豔的表面圖案、紋樣、肌理,設計上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浪漫的細節,往往流於俗艷,而這種俗艷的效果正是他們追求的,因為經歷了長期單調、乏味的國際主義風格壟斷之後,它們希望透過一種矯枉過正的方法達到推翻國際主義風格的目的。
孟菲斯產品設計:
埃扥.索得薩斯/嬤蒗[/ 1981 埃扥.索得薩斯/書架/1987 埃扥.索得薩斯/書架/1981
(1) 突顯歡樂的樂觀主義 孟菲斯風格的平面設計打破國際主義風格刻板沉悶的原則,突顯歡樂的樂觀主義色彩、熱情洋溢的幽默感,對於形式和空間無拘束的運用。它們採用自由繪畫的手法,加上歡樂的色彩、自由輕鬆的版面編排,形成獨特、具有感染力的新風格。1979年凡德比爾設計的加州公眾無線電台的海報是奠定此種風格的早期作品。
凡比爾/加州公共電台海報/1979
(2) 「孟菲斯」集團家具風格的影響
凡德比爾對於孟菲斯家具設計在使用色彩、材料及肌理上的大膽狂放上印象深刻,他在為美國辛普遜紙品公司設計的郵遞廣告中充分發揮了這方面的特點。
(3)脫胎自建築設計風格的平面設計—格里夫斯的影響
威廉.朗豪斯(William Longhauser),受到後現代主義建築師麥克.格里夫斯(Michael Graves) 的影響(主張在採用現代主義的簡單幾何形式設計中加上有限的古典裝飾來豐富單調的現代主義建築。)例如:格里夫思設計的波特蘭大廈的外觀嚴肅又有趣,豐富的色彩、大膽的裝飾、三段式立面及擬人的形象,打破了國際式玻璃芳盒子的建築造形。
朗豪斯設計的格里夫斯建築設計展覽海報時自然也以格里夫斯的建築風格維設計起點,把”GRAVES”幾個字母組成了豐富的背景網格,而在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方格網絡上加上豐富的、裝飾性的色彩處理,形成豐富多彩的面貌。這是脫胎自建築設計風格表現在平面設計上的例子。
波特蘭大廈 格里夫斯建築設計展覽海報
(二)舊金山和附近的地區因為位於舊金山灣,因此被稱為「灣區」,其平面設計在1960年代捲入國際主義平面主義設計風格,到1980年代中期灣區全面轉向後現代主義。其設計打破原來國際主義風格的刻板、沉悶的原則,突顯了歡樂的樂觀主義色彩、熱情洋溢的幽默感,對於形式和空間無拘無束的運用。它們採用自由繪畫的手法,加上歡樂的色彩,自由和輕鬆的版面編排,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感染力的新風格。
(4)顯現與建築設計的密切關係--象徵性的幾何圖形賦予具體的涵義、立體字、方格網絡的底圖表現手法
麥克.曼沃林的作品具有灣區後現代主義的特色—把象徵性的幾何圖形賦予具體的內容及畫面具有強烈的建築預想圖的特徵。麥克大量使用色彩、形式和肌理來傳達具體的內容,其抽象的幾何圖形具有具體含意,並將巴爾展覽的”B”字進行立體化處理,採用方格網絡創造地平面,這種手法使平面設計與建築設計具有密切關係。
巴爾設計展覽海報/曼沃林/ 1984 貝多芬音樂節海報/克朗寧/1983
(5) 強烈內部形態和穩固的外部框架取得統一協調
麥克.克朗寧常使用幾何圖形和其他象徵性的圖形作為色彩的承體。1983年的貝多芬音樂節海報採用既像貝多芬憤怒豎起的頭髮,又像火焰般鮮豔燃燒的頭髮來表達他對貝多芬性格及音樂的認識,海報外部邊緣是工整的長方形、綠色的建築外框,這樣強烈內部形態和穩固的外部框架取得統一協調也是後現代平面設計特點之一。
三、「里特羅」(Retro)的歐洲懷古風格設計運動及其在美國的發展
(1) 注重古典與歷史裝飾:八十年代期間,平面設計不但因為設計意識的進步,設計技術也快速發展,特別是電腦的廣泛運用而呈現嶄新的面貌。在舊金山出現了展現豐裕時代的後現代平面設計風格,而在紐約則出現了所謂的「里特羅」設計,其是以古典復古為核心裝飾方式的紐約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運動,與舊金山「灣區」派自由放任的方式不同,紐約平面設計的後現代主義家更注重設計上的古典成分,歷史裝飾風格的合適運用。
丹尼爾.佩拉文(Daniel Pelavin,1948-)對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維也納「分離派」運動,特別是古斯塔夫.克林姆的繪畫和設計風格深感喜愛。設法將1920、1930年代的流線型運動風格和「裝飾藝術」運動風格運用到平面設計上去。使用某些機械形狀來強調二十世紀初期的風格感,在版面和字體上都設法配合主題,他的設計因具有強烈的早期流線型運動風格而受到歡迎。
佩拉文/書籍封面/1985 歐洲”裝飾運動”海報/美日論壇報海報/柯夫/1918 13屆維也納分離派展覽海報/莫塞/1902
(2)版面本身即為主題核心:在「里特羅」的設計中,常使用不同的字體、字距、圖案混合,講究微妙變化以達到復古的新效果。版面編排不僅是為主題服務,其版面本身就具有主題性、描繪性和表現性。此種本末倒置的處理,使平面設計獲得前所未有的特殊效果。
「里特羅」設計的成員不多,謝爾是重要人物之一,其在1978年美國唱片業因通貨膨脹造成唱片業預算緊縮的情況下,為了應付預算緊縮採用依靠字體和版面編排變化的新設計方法而嘗試採用各種字體和紋樣,包括裝飾藝術運動風格、俄國構成主義風格等的改造運用。因而創造了更加依靠版面為核心的設計方法,簡璆H前過分依靠插圖、攝影的方式。另外她還採用木刻版面、木刻字體來充實設計的豐富性。謝爾在1984年出版「偉大的開始」這本書,充分採用其已發展的個人設計風格。
里特羅懷舊設計風格 達達時期作品/1922
書籍設計(偉大的開始)/謝爾/1984
具有濃厚的達達風格
四、在1980年代晚期,由採用麥金塔電腦發展起來的設計
1980至1990年代以來的平面設計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電腦廣泛的被運用到設計領域,電腦科技的快速發展及親近的平台設計,促使平面設計家可以運用電腦工具掌握印前的即時修改特性。電腦繪圖軟體及週邊軟體的發展使設計者方便處理繪圖、照片、編輯、文字等視覺要素。設計師不只處理傳統的平面媒體,數位設計也成為必備能力,平面設計的多樣化正如火如荼的開展。
五、結語與觀察
從後現代平面設計大略的四個方向觀察各位傑出的平面設計家所從事的版面實驗,歸類出下列幾項:
(1) 字體的多元化、隨意切割
(2) 照片拼貼組合
(3) 版面活化編排--字體的縱橫編排、階梯狀版面、三維深度錯視空間
(4) 版面本身即為主題核心的概念
(5) 脫胎自建築設計風格的平面設計—格里夫斯的影響、象徵性的幾何圖形賦予具體的涵義、立體字、方格網絡的底圖表現手法
(6) 強調內部形態和的外部框架取得統一協調
(7) 凸顯歡樂的樂觀主義
(8)「孟菲斯」集團家具風格的影響
(9) 注重古典與歷史裝飾
(10) 強調信息傳達決定設計風格及方向
後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所展現的版面實驗當然不只以上十點,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層面瞭解平面設計師挑戰國際主義風格所衍生的多元嚐試,其中的許多作品也的確為未來的平面設計提供創新性的想法。
楊裕富老師在其後現代設計藝術一書中將其對於後現代視覺傳設計的觀察列出十種風格—復古風格、諷刺仿作風格、鄉土風格、高科技風格、意識形態風格、電腦疊文風格、電腦數位風格、網頁風格、攝影技巧與疊圖風格、文脈風格及敘事風格,是更為整體觀察、反應現今的視覺傳達設計上的現象。其中文脈風格中善用隱喻的手法更廣泛的運用在後現代建築、產品及平面設計中。
在建築方面隱喻手法的應用,例如:几崎新設計的筑波中心大廈引進多種西方歷史式樣,散佈著各式各樣的隱喻--建築的L形廣場直接引進米開朗基羅的卡比多山羅馬市政廣場、金屬月桂樹是希臘神話中載婉尼故事的形象化、就連”夢露曲線”也被採用。
在產品設計方面隱喻手法的應用,例如泰格曼1983年為美國Formica公司設計的「面對面」雙人躺椅的曲線源自人體的聯想,表現出擬人化明喻手法。
几崎新設計的筑波中心大廈 泰格曼1983「面對面」雙人躺椅
在平面設計方面,現今的廣告設計也經常使用隱喻手法。例如一則TVBS的廣告稿中以中文字缺筆劃的不完整字體來隱喻在別家新聞台看不到完整的新聞,只有在TVBS才能達成。另一則為Nikon F50所做的廣告,畫面為一位腳踏車騎士滑倒破了褲子,標題為”The new Nikon F50 for perfect exposures every time.”,內文寫著「每一位攝影人士都知道,好的畫面永遠稍縱即逝,而複雜的測光對焦系統總是讓畫面帶點遺憾,新的Nikon F50具有簡單精準的自動對焦及測光功能,讓您高超的攝影技術每次都能有最好的表現。」有趣的是Exposure有「曝光」及「揭露」的雙重意義,配合圖像趣味橫生。在平面廣告設計中常利用標題與圖像產生隱喻的呼應手法。
TVBS:完整篇 Perfect Exposure
「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是對於現代主義的改良,現今的平面設計受到電腦數位化的影響,在設計者慶幸能更方便快速的解決設計上的問題的同時,所產出的作品也因為電腦軟體的運用使得「同質化」越來越高,於是重新強調手繪功夫的重要性是保有識別性的利器之一,平面設計對於電腦時代的反省及作品風格的實驗將永不停歇。
參考書目:
1.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Meggs, Philip B.,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1992
2.世界現代平面設計,王受之,藝術家出版社
3.Post-Modern Design,Michael Collins & Andreas Papadakis,1989
4.後現代主義設計,詹和平編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
5.後現代設計藝術,楊裕富、林萬福著,田園城市,2002年3月
6.1995時報廣告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