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 "戒吼" ~ 不過 說真的! 吼小孩真的一點用也沒有 =.=
只會讓她 哭鬧更久 T^T
也跟她說: 哭不能解決事情 or 在家的話 就讓她盡情ㄉ哭 ...但是醬 只會讓大家情緒更高漲 @@"
所以~ 我會謹記以下的建議! 然後 盡力做到 XD 希望可以改善 ...
3歲小孩連ㄍㄨㄟˇ都怕 << 無誤!!
管好嬰兒我 變身「戒吼媽」
2013-05 親子天下雜誌45期
我們總是對孩子說,哭沒有用;孩子也讓我們知道,再怎麼大吼大叫也沒用。若你能釐清是什麼讓自己想怒吼,且學會在對的時機點才講理,你也能成為優雅理智的戒吼媽。
你是否常因孩子白天的脫序行為忍不住開罵,晚上又落寞的在臉書裡暗自懺悔?其實,擺盪在「大吼」與「愧咎」之間的你,並不孤單。
獲得二○一三年《Parents》雜誌「最能達成個人目標類」部落格首獎的格主「橘犀牛媽」,家有四個精力充沛的小男孩。自去年初下決心「戒吼」後至今已超過四百天。今年一月,她甚至還在網站啟動「戒吼大挑戰三十天計畫」,邀集更多人朝「吼少一點,愛多一點」(Yell Less, Love More)邁出第一步。
若你也是「吼媽」一族─沒關係,解鈴仍需繫鈴人。要掌控負面情緒,不妨先從心理學了解那位「生氣的自己」究竟是怎麼回事。
忍不住想發火前,控制心中的「孩童分身」
親職教育講師,也是國內許多父母成長團體專業帶領者楊俐容,曾援引心理學的PAC親職溝通理論指出,每位大人心中,都同時藏著父母(Parent)、成人(Adult)與孩童(Child)三種分身。當我們被孩子的行為點燃怒氣時,往往也是自己內心中那位「孩童分身」冒出頭,跟家裡「猴死囝仔」硬槓的緊繃時刻!
不過千萬記得,「帶著怒氣教養孩子,會讓我們在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急速降低,這時談教養,遠比不教養更糟糕!」有十五年親職團體帶領經驗的李顯文,在長年「父母效能系統化訓練課程」(STEP)的學習與實踐中,領略到這個平凡卻重要的道理。
她在集結多年諮商輔導經驗的《高效能父母學》一書中,借用美國心理學家安東尼.渥夫(Anthony Wolf)的「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的概念指出:在日常生活裡,忠於自己的「嬰兒自我」與配合他人的「成熟自我」,就像兩個大腦司令,根據情境與需求不同輪番上陣控制外在行為。父母的教養目標,就是要學習與孩子「任性的嬰兒自我」和平共處,不讓它成為破壞親子關係的兇手;同時也要讓孩子「懂事的成熟自我」穩定發展,並內化成為行事規範。
正因與你最親,孩子的「嬰兒我」才放肆
李顯文舉例,就像大人受到挫折會在信任的人面前大哭大罵一場,或上街瘋狂購物以抒發情緒,「我們藉由嬰兒自我的任性,釋放在成熟自我狀態所累積的壓力,這是很正常的。」同樣道理,面對在學校循規蹈矩,回到家卻襪子、便當袋丟滿地,叫不動的懶散孩子,李顯文建議父母可以想成:那個在外面控制著讓他循規蹈矩、快累趴的「小乖乖大腦司令─成熟自我」,已經卸下任務休息去了;緊接著交替在我們眼前上場的,正是這個已養精蓄銳一整天的「小壞蛋大腦司令─嬰兒自我」。
李顯文歸納,「嬰兒我」的出現時機有四:處於私領域時、和關係親密的人在一起時、身心俱疲壓力過大時,或是精神心情太亢奮時。在李顯文與上千位華人家長諮商輔導的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媽媽常發出如下喟嘆:「我是不是真的不會教孩子?自己好說歹說半天,比不上老爸出來吼一句?」但李顯文的解讀卻剛好相反:正因孩子認定你是他關係最親密的人,所以才會在你面前表現出強大的「嬰兒自我」,完全不受控制。
因此李顯文反而建議,下次若又面對孩子各種令人抓狂的行徑時,不妨先嘗試轉念想成:「唉!這傢伙又愛我愛得要命了……」藉此來撫平怒氣。
發展成熟自我,用「停、想、說、做」平息怒氣
每個人,無論大人或小孩,都需要嬰兒自我來釋放壓力。但年紀愈小的孩子愈倚賴模仿來學習,所以協助孩子發展「成熟自我」最有效的方式,正是讓他觀察、學習到,父母是如何用理智的「成熟自我」來駕馭憤怒的「嬰兒自我」。如果父母能在怒氣飆升時,慢慢練習使用合宜的語言與行為來「戒吼」,不僅能做到最佳情緒示範,更能避免怒氣高張下口不擇言的悔恨。
國小退休教師、目前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系兼任講師的郭色嬌,是國內與特殊障礙兒童相處相當資深的特教老師,至今仍不斷穿梭各中小學傳承經驗。在長達三十年的經驗中,她經常要面對孩子抓她頭髮、失控大叫、亂摔物品。
曾有同事問她:「為什麼都不會生氣?」她打趣說,特教領域中教孩子平息怒氣的「停想說做」原則,對大人也同樣適用:
1. 停下來;
2. 深呼吸,想一想讓自己心靈有所寄託的任何神明;
3. 默念神明名號數遍,不斷告訴自己「孩子讓我成為更好的父母或老師」;
4. 等情緒平復後,再來談教育教養課題。
她也引用心理學對情緒曲線的描繪指出,了解每次「情緒風暴」的發展軌跡,有效覺察自己與孩子的情緒是落在曲線中的哪個階段,並選擇以合適的語言與肢體動作跟孩子溝通,更是有效降低衝突的方法。
尤其,若家長能覺察孩子已經處於躁動、抱怨的促發、震動期時,就趕快用轉移注意力、協助處理真正的方式化解,「把八○%的力氣放在預防衝突,才是明智之道,」郭色嬌說。面對不同年紀孩子的怒氣,專家也提出應對良方:
學齡前 :示範合宜情緒與行為
出生六個月,孩子就已能透過轉頭、吸吮的方式表達負面或不安情緒;一歲大時,諸如生氣、害怕、哀傷的原始情緒也變得更為明顯。
笛飛兒EQ教育顧問鍾佳蓉觀察到,許多幼兒的情緒語彙描述「有窄化現象,只能說得出自己是開心或不開心,」她說,屬於正向情緒的期待、興奮,或是負向情緒尷尬、煩躁等,都是更細緻的情緒語彙。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情緒去類推孩子的心情,來幫助幼兒覺察、辨識情緒並示範合宜的表達方式,如「你現在很失望、很生氣是嗎?」或告訴他:「你這樣哭,我不知道你要說什麼。」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周育如說,孩子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重要的是示範什麼是合宜的行為模式,而不是指責幼兒有情緒是不對的,「別讓孩子變成不敢表達情緒,或對自己的情緒有罪惡感,」周育如提醒。
小學生 :鼓勵自己解決問題
七、八歲的孩子,通常已能整合各種內外在線索,根據表情、語言或肢體動作等了解他人情緒,也了解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反應。到了小學階段「應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鍾佳蓉說。
以孩子拿出作業沒多久,便不停抱怨回家功課很多為例,大人不妨嘗試了解他語言背後的真正含意,是現在想休息一下喝碗綠豆湯?還是因某樣很棘手的作業而心煩?此時可運用同理的語言給予支持,如「看起來今天功課真的有點多!」「你剛剛很努力寫完第一樣作業,很棒啊!」更可以問問孩子「接下來可以怎麼辦」,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調節寫作業節奏。
也有許多大人,很不喜歡孩子不停抱怨「好煩、很討厭、真無聊」。鍾佳蓉指出,與其一味壓抑孩子不要抱怨,不如讓孩子自己說出負面情緒的來由,進而辨識、調節情緒,最後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如何因應情緒。譬如問他:「那麼你會怎麼辦?要怎麼處理呢?」
青少年 :話要說得「少又巧」
到了青春期的「轉大人」階段,生理與外觀的變化帶來心理衝擊,對提醒與批評很敏感,情緒變化也很劇烈,常因捍衛自己隱私、權力或主見,而與父母頂嘴、起衝突甚至冷戰。
其實面對青少年,一路陪伴孩子成長的媽咪「一定要學會調整關愛方式,順利轉型,」楊俐容舉例,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包括小事一提再提、翻舊帳、否定孩子,或用「你翅膀硬了」的方式引發孩子罪惡感等。媽媽都應體認到「嘮叨孩子,其實只是讓自己心安」。
鍾佳蓉也以多年從事EQ課程的經驗指出,「通常高年級孩子會覺得,同樣的話講三次就已經太多了!」
一如戒吼媽的自覺之路,長年從事親職講座、台北市親職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曾家炎也語重心長提醒,親職教育不變鐵則之一,在於:「沒有關係就沒有管教,動怒的結果,只是在破壞關係而已。」
歡迎你一起加入「戒吼」的改變行列!
延伸閱讀 :
「戒吼媽」的真心告白
如果你下定決心,不論如何都絕對不再對孩子怒吼,你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轉機?榮獲美國《父母》雜誌2013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達成目標」部落格格主橘犀牛媽,已成功的當了400多天的「戒吼媽」。她大方分享了當淡定媽的10個好處。
為人父母,免不了會遇到「時不運轉」、孩子和你暫時天人不合的非常時期。走投無路時,不得已只好投出一、兩張齜牙列嘴的怒吼鬼牌,以速決眼前危機。
但最矛盾的是,當你自以為選擇了最便利的制暴武器——怒吼,卻沒想到「我是不是一個很糟糕的父母」的念頭和罪惡感,竟在火山爆發後排山倒海而來。
如果你下定決心,不論如何都絕對不再對孩子怒吼,你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轉機?榮獲美國《父母》雜誌2013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達成目標」部落格格主橘犀牛媽,已成功的當了400多天的「戒吼媽」。她大方分享了當淡定媽的10個好處:
1.可以安心入睡,不再愧疚,也不用向老公抱怨自己又破功,更不用聽孩子淒訴:「你是世界上最兇最壞的媽媽!」「我最討厭媽媽!」
2.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觀眾。如果你只有私底下才會對孩子大吼,你會發現孩子隨時在檢視你是否言行合一。而他們的評價才是你最該在意的——在孩子面前當理性的父母,遠比「演」給陌生人看更重要。
3.孩子也是人,他們不可能永遠都聽話(否則就是生病或有事不太對勁)或不犯錯,有時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成人也會犯錯,難道我們就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別人對我們大吼大叫?
4.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連成人都無法忍受總是照著別人說的做,怎能奢望孩子事事都跟我們心有靈犀。當孩子不聽話時,「暫時走開」冷靜過後再用新方式溝通,會比不斷吼他「快點收玩具!」更有效率。
5.狂吼無用。只會讓場面失控,況且孩子也聽不清楚你在罵什麼。
6.不再錯過重要親子時刻。小孩該入睡了卻突然出現在你面前,打擾到你珍貴的「獨處時光」。此時若你冷靜按兵不動,可能會有意外驚喜——他來其實只是想撒嬌,跟你說「我愛你」或「猜猜我有多愛你」之類的甜蜜告白。但你若馬上怒斥一句:「還不去睡覺,在這裡幹麼!」不但沒有驚喜,家裡還會多個心碎的小孩。
7.善用「還好」、「幸好」、「至少」,讓怒火轉彎。忍住不罵小孩真的很難,因此不妨把這三個轉念詞當成內心OS的新口頭禪,好比:「天啊,他把整瓶牛奶都打翻了……還好不是玻璃瓶……至少他是想幫忙」「天啊,我好累,幸好再過3小時就是睡覺時間……還好不是12個小時。」
8.多半問題不是出在小孩,而是自己。雖然這樣想可能會讓自己不太舒服,但請捫心自問,當你瀕臨失控時,是不是因為跟老公吵架、一堆代辦事項逼得你快發瘋、公事很忙、身心疲憊,而眼前這搞不定的小孩就是壓倒你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是,下回快獅吼前要在心中對自己精神喊話:「○○,你是因為今天提案沒過又進度落後才覺得人生灰暗,你需要去吃大餐、做SPA,你不是真的跟孩子生氣,不需要大吼大叫。」
9.把自己顧好可不是普通的重要。你總是顧別人卻忘了自己,你對孩子的耳提面命:早點睡覺、多運動、多吃蔬果,也正是你所需要的(你的媽媽若逮到機會也會這樣說)。留點時間和自己的好友聊天、做自己喜歡的事,經常這樣「小寵自己」會讓你比較放鬆、心情愉快、容忍度提高,遇到突發狀況也更容易冷靜,對先生或太太說的話更好聽。
10.「戒怒吼」不僅自救還恩澤全家。當你不再怒吼,更會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因為你沒有失控。你和孩子會有更多機會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孩子也會因為不用跟你「比大聲」而情緒更穩定。
但光是戒掉怒吼不代表就天下太平,畢竟孩子還小,還有很多要學。但肯定的是,孩子大哭大鬧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據幸運的家長回報)甚至可以完全避免。更重要的是,你會有更多餘力去感受,孩子對你滿滿的愛。
延伸閱讀 :
【楊俐容的教養課】該不該跟孩子討價還價?
2013-03 天下雜誌 親子教育出版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我們願意拋開面子、放下身段,做個不討價還價的父母,就能從親子互動中看到自己的盲點、逐漸成為更成熟的爸媽。
帶領父母成長團體多年,接觸過許多用心學習、努力成長的父母,發現只要有心吸收相關新知、演練溝通技巧,親子關係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然而,要真正落實「人人平等」的精神、建立「尊重孩子」的態度,卻需要敏銳的自我覺察力,以及願意放下「威權」身段的勇氣。
其中,幾個例子留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有位媽媽和多年不見的老友們約好一同晚餐,下了班就趕著去幼兒園接女兒,一路興奮的告訴孩子:「晚上媽媽要帶你去見我的幾位好朋友,今天到超市只能進去一下下,買些水果和麵包就要走了,沒辦法像以前一樣又逛又玩。我們要趕時間,你先答應媽媽不可以要求買任何東西,好不好?」女兒眨著大眼睛似懂非懂的點頭道:「好,我今天不能買東西。」
未料當媽媽挑著水果時,女兒卻拿了一個小盒子從文具部跑來:「媽媽,這個盒子好可愛喔,可不可以買這個?」媽媽提醒她:「我們不是約定好了嗎?今天你不能買東西喔!」女兒有點失望的將文具盒歸了位,不一會兒又興沖沖拿了一個小娃娃跑過來說:「媽媽,這個娃娃會跳舞耶!」這位媽媽耐住性子答道:「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這個娃娃看起來不是很耐用,大概只能玩個幾次吧!改天我們到百貨公司買品質好一點的,百貨公司的雖然貴一點,但你可以玩久一些呀!」女兒說:「可是你很少帶我去百貨公司嘛!而且百貨公司又沒有這麼漂亮的!」即使嘴巴裡抱怨著,女兒還是把小娃娃歸回原位,乖巧的跟著媽媽去排隊結帳了。
收銀機前的展示櫃正促銷著全家都喜愛的口香糖,女兒指著廣告開心的提醒媽媽,媽媽也很歡喜的拿了一條口香糖說:「好,這個大家都喜歡吃,而且你今天也很乖,就當做給你的獎勵吧!」結帳後母女倆愉快的趕赴聚會地點。
這對母女互動順利流暢,最後皆大歡喜,看似成功的溝通,其實卻隱含著一般父母不易覺察的「自我中心」之深層態度。我問了這位媽媽:「既然是做為女兒很乖的獎賞,如果她喜歡的小娃娃和展示櫃促銷的零食價格差不多,你願不願意買給她這個小娃娃?」「是全家要吃的零食,為什麼要說是給她的獎品?」這位媽媽楞了一下,若有所悟的笑了起來。
孩子自我克制的表現確實值得鼓勵,然而媽媽言語上的肯定,如:「你今天能夠依照約定來做,真是不容易!」「你愈來愈懂事了!」等說法,對於提升孩子的自信,效果更勝過任何物質獎賞。在結帳時臨時決定買口香糖來獎勵孩子的自律,更容易讓孩子對於原先約定的原則產生疑惑。明明說好除了水果和麵包之外不能買其他東西,結果卻是依照媽媽的喜好與判斷來決定買或不買。若平時家中習慣存放一、兩包口香糖隨時可食用,那麼,讓孩子清楚了解買口香糖是為家裡補貨用的,就不容易引起混淆和疑惑。
此外,既然約定好今天不買額外的東西,又提到「改天到百貨公司買好一點的」,豈不是自找麻煩?如果女兒發現貨架上有跟百貨公司賣的同款商品而且價格更實惠,那麼今天到底要不要買給她呢?
記得還有一位媽媽,為了牙齒健康之故,平常管制兒子吃糖甚嚴。孩子生日當天收到一大盒糖果的禮物,媽媽知道必得放寬規定,於是找來兒子商量一天吃幾顆糖果比較恰當。五歲多的小男孩想了想,開口說:「我一天吃三顆就好了」,媽媽馬上回應:「那你一天吃兩顆好了。」兒子沒再說什麼就接受了媽媽的規定,因此媽媽覺得這是一次圓滿的互動。
事實上,孩子提出一天吃三顆已經自律甚嚴,但即使孩子的要求合理,許多父母仍然習慣和孩子討價還價,最終雖然順了父母的意,卻讓孩子產生「自己做的決定永遠不夠好」的自我概念,無法增長孩子的信心。我當下問這位媽媽:「如果兒子說一天兩顆就好,你會不會說一天吃一顆好了;如果孩子說只要一顆就好,你要不要考慮乾脆叫他不要吃好了?」這位媽媽當場哈哈大笑,也對於自己的威權有所覺察。
管教孩子時先想清楚合理的行為底線,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在這個範圍內,父母不只應該痛快的答應,更要為孩子的自我節制喝采;如果孩子的要求超過合理的範圍,就需要說明底線在哪裡,並且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如果孩子的要求讓我們發現自己原來規範並不合理,那麼,就清楚的告訴孩子修正的理由。凡此種種都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講道理、重民主的個體。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我們願意拋開面子、放下身段,做個不討價還價的父母,就能從親子互動中看到自己的盲點、逐漸成為更成熟的爸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