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太大
資料來源:吳俊瑩/iThome 電腦報技術主筆
資料提供:6-Sigma 推進部
我們的心已經不知不覺地養大了, 所以不耐煩於老產品或者小產品賺錢的速度不夠快。
每次到長輩家裡面作客, 難免都要聽一段他們年輕時背著小孩晚上點著檯燈, 黏一片片酬勞0.1 臺幣的耶誕燈泡或者貼紙押花的故事。一開始聽這些故事我覺得煩, 因為以現在來說, 打死我也不會想做這樣的工作, 直到前一陣子學長的工廠關了, 從他的談話中我才漸漸有些感觸。他告訴我, 他感到後悔的是, 他似乎忘記了自己年輕的時候酬勞只有0.1 臺幣的那種感覺, 一心一意只想做利潤有40%以上的產品、追逐新的產品, 對於已經成熟可以賺錢的產品則是沒有穩定持續收割…最後企業沒有金牛產品,而是問題兒童一堆。
有人告訴我,鴻海的工廠會把SMT 打件加工機底下掉落的電阻、電容掃出來分類之後重新使用,當時大家都覺得好笑。一個電容是臺幣0.1~0.2 這種等級的東西, 一個電阻價格又是電容的1/10, 幫這些做整理分類的時間與人工可能還比較貴。最近有機會與許多打件廠合作之後, 心裡有一些想法, 不管鴻海的故事是真是假,但是有一件事情是真的:莫忘初衷員工的身教非常重要, 如果員工能夠理解老闆是這麼珍惜物力的人, 那麼員工就會主動珍惜物力,也會認真注意到細節。
有一個很堅持產品裡面所有的零件都要從臺灣採購的學長, 最近也放棄了, 因為他的供應商開始跟他說: 你要的這種價格只有大陸才有。於是他只好在大陸設立採購辦公室, 否則他自己也活不下去。很多公司放棄了走量的產品, 希望改走質,但是卻忽略了這個業界的基本道理: 以量制價。結果路越走越小, 因為採購單價居高不下。能持續競爭的企業, 為了維持採購的談判籌碼, 都仍然會保留產量大的產品, 或者尋找一個可以有大量運轉的產品, 以追求供應商在報價上的支持。
可惜的是, 並非每個公司都願意這樣做, 寧可走向差異化, 一下子把金牛產品或者狗產品拋開, 擁抱一大堆問題兒童。因為問題兒童與明日之星可以讓我們有面子,公司看起來有希望,而不只是個傳統公司而已。
「這個世界上只有賺錢的技術與不賺錢的技術, 沒有高技術與低技術。」-這是一個上市公司業務副總的看法, 個人也深表認同。我們在心態上的改變不只是對於金錢的彈性變低之外, 對於技術也是如此。投資新技術是對的, 但是急著尋求決戰是錯的。很多企業高層往往以一句「我不懂」與「充分授權」來處理新技術與新事業部的發展, 但是底下的工程師也都會以「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為主要理由買各種工具與機器,先燒掉一筆錢之後才開始做事情。「事業部的失敗軌跡都是大同小異」一個資深的業界技術副總說,「都沒有培養皿的觀念以及可行性分析的思考」… 「因為我們總是想做大的, 大幹一票, 拼第一名, 讓股票上
市大家暴發。」老闆要放下面子, 工程人員要放下面子, 務實思考, 只有賺錢的公司才是真的,員工才有幸福感。例如知名的IC 廠商FairChild 為何到十幾年後的今天, 仍然還在賣便宜簡單的基本電晶體?為何不是全部放棄去做高單價高利潤的多媒體晶片等等。「因為這是金牛產品」,「已經設計好的成熟東西,只要沒有賠錢,怎樣說都是多賺的,就算賣個一百年也可以」,代理商的PM 如是說。這個問題的答案跟「立頓紅茶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只有主推一樣的紅茶?」,或者「科學麵、王子麵幹麼還一直賣?」之類的問題是一樣的。
公司有一隻金牛, 就要想辦法用最低的成本, 以自動化的方式以及深化市場的行銷來讓金牛發揮到極限。怎麼可以因為看到新東西就宰了他呢?要尋找下一隻的金牛, 除了耗時好幾年之外, 還不一定能賭對呢!新東西總是能吸引公司內部大多數的注意力與目光, 如果老闆用平常心並且以同樣的標準來看待新東西與金牛產品, 這樣新產品才會真的有成功的機會, 否則只是持續被寵的問題兒童, 只會伸手要錢而已。而且也沒有必要因為金牛產品是老技術老產品, 而自卑與自棄。
回到老問題,其實就是「一塊錢掉在地上你是否仍然會想撿起來?」,還是想說「這麼麻煩!」因為我們的心已經不知不覺地養大了, 所以不耐煩於老產品或者小產品賺錢的速度不夠快。因為我們想像新技術的學習曲線很容易攀爬, 可以帶來較高利潤與名望,所以我們的心不知不覺地變虛榮了。
鯨魚是海裡面最大的動物, 但是他吃的是最小的浮游生物, 所以如果要成其大,就必須要重視小東西與小地方。如果我們想保有利潤, 那麼就需要創造出價值,因為現在大家能做的產品每一種都是生產過剩, 很多人的存活只是因為採購資訊屏障而僥倖存續。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 各種採購屏障逐漸消失, 微利時代該有的準備不是講講就可以了,確實需要從公司最底層的人開始做起。
很多人都認為說臺灣企業應該向美國企業一樣以高科技換取高利潤, 切除沒有利潤的產品線; 但個人並不這樣認為, 因為美國是世界屬一屬二的單一市場, 美國的高科技發展以及資金之充沛, 都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我們的產品只有出口這一條路。
所以, 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 應該如何把「狗」產品做成金牛, 如何維持金牛的運轉, 以及如何把「問題兒童」轉換成為金牛。至於「明日之星」產品, 先看看公司口袋夠不夠深再來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