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時間上網打混反讓效率提升9%,愈混愈「海闊天空」?
 
文/Mr6    2009年4月 Cheers雜誌
 

一~二周前有一篇科學報導,不但傳遍全球而且也在亞洲這邊造成一股潮流,還不知道的一定要知道一下──
 
這件事是來自澳洲大學的一名管理與行銷學院的學者,研究了「在工作時間上網」與「工作效率」的關連性。他們將上班族平常在辦公室「偷偷上網看一些和公司無關的網站」的動作稱為「工作休閒上網」(workplace Internet leisure browsing),簡稱為「WILB」,白話一點就是「上網打混」。這位教授的研究最令人震憾的是,他竟然說,上網打混的,比不上網打混的,工作效率還高了9%!
 
怎麼可能?
 
先不講怎麼可能。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研究其實未說到「上網打混」都在使用哪一家的網站,但許多報導自動已經宣布「Twitter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報導並未寫到9%的提升是在怎樣的測量方式下所測到的,但好多人仍爭相傳頌,彷彿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平反」證明。
 
原來,這位學者做了實驗,找來了300位上班族,監測他們電腦的使用狀況,結果發現──共有高達70%的實驗者有「上網打混」的習慣,這位學者說,還好,並不是每間公司都有安裝那些「擋」員工看特定網站、使用特定上網軟體的系統,由於這些公司的網「開」一面,讓他們學者,可以透過實驗,瞥見這些「打混者」,原來不是大家所想像的效率差,反而效率好?
 

為何上網的人效率會較好?
 
這位學者面對一大堆懷疑的眼神,努力解釋:
 
有可能是因為,人們工作一陣子,就必須「往後站一步」(zone out for a bit),擴大一點點,來把專注力帶回來。像這種「上網打混」的動作只要是短短的、不侵略性的(unobtrusive),可以幫助人們稍微放鬆一點,等一下回來時更專心,反而提升了個人的專注力。不過這位學者也設了一個限制,他說所謂「打混還會效率更好」,只適用在這些打混「不到20%」的上班族,超過就沒有用了。也就是說,一個小時只能上網打混不超過12分鐘,或是一天八小時工作,只能上網打混1小時36分鐘以下,才可以享有「效率提升9%」的好處。
 
我自己是覺得有一點點道理,因為這位學者研究,這些上班族「混」最多的網站類別,第一,是在搜尋關於某商品的資訊(譬如數位相機、旅遊),還有閱讀線上即時新聞,看YouTube的影片,甚至還有人在玩線上遊戲(大、小遊戲皆有)。最近剛好有一個體驗──
 
在家佔不到電視,小朋友永遠都是YOYO台或MOMO台,老婆則永遠都是看韓劇,所以要轉到「新聞頻道」,幾乎是不可能。雖然這樣我們就比較不被台灣出名的暴力型新聞報導所影響,但久了以後,發現都沒接觸新聞,不行!於是開始再次養成時時上網看新聞的習慣,最近更透過iPhone隨時隨地看新聞,頻率是每15分鐘看一次,每次都有五~六條的新聞可以看,於是,我有了一種特別的感受──
 

人類一邊埋首工作最好一邊能看看別人在做什麼,自己便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新聞」就是最好的知道自己在哪裡的方式,新聞總是五味雜陳,生活的各個面向,什麼都有──像昨天的新聞,包括泰國ASEAN取消後,記者與工作人員都被請了國宴使用的海鮮超豪華套餐,我們就想起昨天吃的東西。新聞提到某某人意外、生病去世,也讓我們想到生命的美好。新聞的好處在它把我們的視野多樣化,讓我們想到生活的其他事情,更「海闊天空」,再回來工作,或許就讓我們更能知道我們在哪裡、為何要做這些事。
 
當然,這個「9%」,老闆是不會買進來的(buy in)。儘管辦公室文化本就在快速的變遷中,就如同二十年前,很少公司能接受周休二日、天天不打卡,也沒有公司想到,有一天這裡會開始提供免費的飲料、天天訂下午茶來分享。辦公室文化也要轉彎,最後讓市場來決定,反正公司的效率不好,自然就會裁員,會對公司的員工提出一定的要求。說不定在網路上掛比較久的,說不定每幾分鐘就寫一次Twitter的反而可以把事情較快速的解決,那時候,就沒人會懷疑上網是在「打混」了。
 
※本文作者劉威麟,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其部落格網址:http://mr6.cc/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軟糖妹的媽 的頭像
    軟糖妹的媽

    ♥ 軟糖家ABCD ♥

    軟糖妹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