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了,你的衣服太單薄了,穿上這件吧!」
「……。」
「把英文單字寫在筆記本上,比較容易記起來,像你這樣背,一定很快就會忘記。」
「……。」
「為什麼不吃豆子?飲食均衡才健康。」
「唉呦!我自己會想辦法,拜託你不要再唸了啦!」
孩子不知道媽媽說這些話都是為了自己好,他的反應讓媽媽有點難過。
「好阿!很好,隨便你。不管你是要冷到感冒,還是白唸書、身體變差,你都自己看著辦。我再也不管你了。」
雖然不一定會導致這樣的結果,然而許多父母總是把「嘮叨」當成愛與關心的表現。從前述的例子來看,媽媽是為了孩子好,才說這些話;因為媽媽認為這就是自己對子女的愛與關心。因此,當孩子反駁「不要再唸了」時,就會做出「我以後再也不管你了」的難過反應。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媽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嘮叨。」
我們也可以看出媽媽難過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媽媽錯誤解讀了孩子的話:孩子說的是「不要再唸了」,而不是「不要管我」。
分不清楚嘮叨和關心的父母,還有一個錯誤的行為,當鄰居不對孩子嘮叨時,就認為她是「不關心子女的母親」。假如無法區分關心和嘮叨,就會產生意外的誤會,甚至從子女口中聽見他們為每件事都想干預、給意見的媽媽所取的「綽號」。
◎這些話,你常對孩子說嗎?
【案例1】
「哎呀!你現在到底在想什麼?你在做什麼?又在玩電腦遊戲?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這樣下去能有什麼好前途?要是那麼喜歡玩電腦,乾脆跟電腦一起住好了。都是你害的,我的日子真難過,怎麼會有人天天黏著電腦?」
【案例2】
「你今天沒去補習班,跑去哪裡了?你在搞什麼阿!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地賺錢,送你去那麼貴的補習班,你居然敢翹課!隔壁的奇雄這次又得獎了。我到底哪裡比不上奇雄的媽媽?我沒買書給你嗎?還是沒買玩具給你?你要的東西我都買給你了,可是你居然連一個獎都沒拿到!你只要有奇雄一半優秀就夠了。以後你要是還敢翹補習班的課,你就完蛋了。」
【案例3】
「你要去哪裡?從學校回來就要洗澡念書才對。你現在有空這樣到處玩嗎?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看著我的眼睛!你以為我很喜歡說這些話嗎?這些都是為你好。你唸不唸書跟我又沒關係。你這孩子什麼都不懂!你朋友表面上假裝什麼都沒做,其實私底下拚命去補習班和家教,只有你只知道玩而已!現在不讀書,以後後悔也沒用。所有的事情都有適當的時間,國小的時候程度落後,就永遠都跟不上了。你想玩,上大學之後再去玩。現在好好唸書吧!」
上述各段冗長的對話中,父母真正想說的話要旨如下:
1.「不要再玩電腦遊戲。」
2.「不要翹掉補習班的課。」
3.「好好讀書。」
只要是有孩子的家庭,就容易聽見上述的對話。可是,用一句話就能表達的事,為什麼父母非要說得這麼長呢?還有,當孩子聽見父母說這些話時,究竟會怎麼想?
「阿!我錯了。我一定會照爸爸媽媽的意思認真努力。」
孩子會這樣想嗎?從結論來說,孩子完全不覺得「我錯了」。假如孩子完全沒有反抗的心理,那麼他一定是太早熟的小大人,或是沒有想法的孩子。
◎比起挨打,孩子更討厭爸媽囉嗦
假如說了那麼多話,卻完全沒有教育效果,為什麼父母每天都還是要對子女嘮叨好幾次呢?
「為了強調我說的話!」
「如果只說1、2次,孩子絕對聽不懂。」
「因為我已經習慣這樣說了阿!」
這些也許都是父母嘮叨的理由,然而,父母會說冗長的話,是因為不懂得「有效的嘮叨法」。
那麼,「嘮叨」到底是什麼呢?字典裡「嘮叨」的涵義是:
☆1說一些無意義且零碎的話。
☆2讓人不想再聽的怒罵,或是給予意見的行為。
可是,不管是「無意義的話」或「零碎的話」,評判的基準都非常主觀;我們很難定義哪些是無意義的話,哪些是零碎的話。
上述的3個嘮叨範例中,都是對孩子毫無意義的話嗎?其實,這些全部都是父母希望孩子能「變好」的話。然而,就算父母說再好聽的話,孩子都會覺得是「沒意義」;也就是說,我們沒有「無意義的話」的基準。
此外,「讓人不想再聽的怒罵,或是給予意見的行為」也是一樣。我們對於「不想再聽的話」沒有確切的規範;至於「怒罵或給予意見的行為」,父母為了子女的教育著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義務和權利。然而,聽到這些話的孩子卻認為這些話真是「無聊得要命」。
雖然我們無法明確地說出嘮叨的定義,然而,假如一定要對嘮叨下註腳,不妨參考以下的說法。
「嘮叨」就是,原本可以用1、2句話來表達,卻因為說話者個人的感情、要求程度、習慣等,變成冗長的話,讓人聽不下去。
「嘮叨」是以教育子女為目的的行為,其中也包含怒罵、脅迫、威脅、高喊、責備、指責、忠告、訓誡等。程度較弱的如父母的訴苦、消氣、習慣等的意義,皆可稱為「嘮叨」。雖然很難正確的定義它,然而,這件父母每天都在對孩子做的事,同時也是許多孩子在這世上最討厭的事情之一,就是「嘮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