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上去參加XX國小的講座 ~據說是 父母每學期參加的講座次數...孩子可以在學期末去領獎品~ 所以 媽媽我 就去聽了...

附幼身分參加的家長...真的不多耶! 然後 這講題 似乎也著重在 小一到小六的孩子~

不過~ 媽媽還是抱著既來之 則安之的心態~ 繼續給它努力地聽 畢竟~ 軟糖妹也不是省油的燈... 向來發展都比人家超前 =.=

好啦! 廢話不多說 ...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受邀的講師 是 黃宜敏 博士

現職: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
經歷:師大與輔大輔導老師; 美麗心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專長:心理衛生教育訓練、壓力調適、人際/關係議題、疾病調適、創傷議題 、失落與悲傷議題、自我傷害危機處理、家庭議題、親職議題、壓力疾患、解離症、慮病症、人格疾患、睡眠疾患、創傷壓力症候群、心身症、 懼曠症、畏懼症、恐慌症、飲食疾患、焦慮症、強迫症 、憂鬱症、亞斯伯格症
 

她也曾經是這所小學的老師唷! 任教了6年~才轉往心理學發展 ~

 

這次講座的重點:

1. 一個人的旅行 --- 往內在世界探究的旅程

2. 精神分析理論重要之思想內涵

3. 國小階段孩子的內心世界

4. 父母的內心世界

5. 創造親子間理解與會心的美好時光

 

不可否認的是 這位諮商師真的很專業 ... 因為講了很多我聽不懂的 ...... 理論...

唉唷偎呀 ...人家想聽的不是這些阿 ....

還好~ 聽完還是有重點啦!! 呼 ........

 

其中 她提到了 自我 (孫悟空) 超我(唐三藏) 本我(豬八戒)

當父母學會尊重孩子的本我(生命力) 那麼她的自我功能會更好~

其實我聽不太懂這一段 ... 誰是自我誰是本我誰是超我 ... 所以回家有在做一下功課~

 

就是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由道德原則支配!!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等等。

媽媽我~還在慢慢吸收中 哈!! 

 

 

其中 她還提到了 性心理發展~

它包括5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黃博士有提到一些案例~ 像是 曾經有殺人魔 因為小時候的口腔期沒有足夠發展而在他每次殺人後, 他會拿起奶瓶猛吸...來滿足自己~

so...每一個孩子在每個階段~都不該去剝奪它們 ...

在0到1歲的「口腔期」,人主要靠著吸吮、咀嚼、吞嚥等動作來獲得原始慾力的滿足。從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若在此時期受到限制,易造成日後在行為上出現咬指甲、貪吃、酗酒等行為,性格上易潔癖、悲觀,為口腔性格的特徵。

在1到3歲的「肛門期」,幼兒主要靠排泄的刺激感來獲得滿足。成功過渡肛門期,提供人格自主和獨立性的基礎。如果在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受到太過嚴苛的管制,在成人會出現所謂的肛門性格,表現冷酷、頑固、暴怒、寡斷等行為特徵。

到了3到6歲是「性器期」,幼兒靠觸碰性器官部位來滿足原始慾力的需求,喜歡觸摸「手淫」自己的性器官,能辨識男女性別,以父母中的異性者當成性愛對象,進而發展岀戀父或戀母情結。

接下來7歲開始到青春期的「潛伏期」,情感上漸漸疏離自己和父母,興趣擴大至週遭事物,從事男女分離或同性的團體活動。

最後在青春期的「兩性期」,性器官成熟,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呈現顯著的兩性差異,性需求轉向年齡相近的異性,開始有兩性生活的理想和婚姻、家庭的意識,性心理的發展至此已臻成熟。

 

14390678_10153819251315868_517412842665857980_n.jpg

 

國小階段(大班~小六) 的孩子~

感覺比較獨特

會猜想大人的世界

處於伊底帕斯熱情開始消退 ...

潛在的焦慮

 

 

人生不能重來, 不要讓自己和孩子有所遺憾

小心問"為什麼" ~ 避免說"你應該" 

你可以這樣說: 我了解這件事讓你很不好受 ......

不要跟孩子對立

他們"慌" 就會轉為 "爆" ~ 應該做的是 接住他們的焦慮!!

玩多久~ 功課寫多久 ~ 自律會達成良好的自我發展!!

 

 

 

最後 ~ 每天十分鐘

1. 試著看重人 而非問題

2. 看重感情 而非想法意見

3. 看重了解 而非對錯

4. 看重接納 而非指導方向

5. 看重孩子的自發性獨特性 而非只看重成績成就 ~

 

 

14454065_10153824736485868_225147889_o.jpg

在旅途中願意多走一些路程的人,通常會有一些額外的發現,看見更多的風景,結交更多的朋友。

人生更是如此,所以不要怕辛苦,為自己的人生旅途多走一些路,一定會有意外收獲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軟糖妹的媽 的頭像
    軟糖妹的媽

    ♥ 軟糖家ABCD ♥

    軟糖妹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