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2012-03 親子天下特刊

 

寶寶成長過程中會慢慢發展出不同情緒,害怕最早出現在五到七個月,突然的被舉高又放下、頭沒被支撐,大聲吵鬧、噪音及巨響都會讓他們害怕。

 

三歲的小文從小怕狗,看到隔壁的小狗「小黑」,小文會驚慌的要大人抱,卻又經常要求去看小黑,在大人的懷裡她漸漸安心的叫:「小黑小黑」,大人以為她克服了對狗的恐懼。有一天,家裡來了一隻小貴賓狗,小文馬上躲得遠遠的,看哥哥去摸狗的肚肚,她鼓起勇氣也摸了,大人以為她又克服了,便將狗放下來,狗衝向小文,她被嚇了一跳,馬上大哭,露出驚慌的表情。她開始要求每個人都要照她的話做事,試圖掌管一切,看在大人眼裡覺得小文無理取鬧,其實她只是想透過掌控環境來撫平突然出現的害怕。

- - -

寶寶成長過程中會慢慢發展出不同情緒,害怕最早出現在五到七個月。每個人害怕的內容不盡相同,但一般而言,每個年齡似乎會出現典型的害怕。五到七個月的寶寶,骨骼及平衡尚未發展完善,突然的被舉高又放下、頭沒被支撐,大聲吵鬧、噪音及巨響都會讓他們害怕。七到十八個月的寶寶開始發展依附及大小便,他們會怕陌生人、與父母分離、上廁所、突然無預警或隱約出現的物體。

兩歲的孩子透過各種感官(聽、看)在探索環境,害怕大多與感官相關,在聽覺上:太大的聲音、火車、卡車、雷聲、沖馬桶的聲音、吸塵器。在視覺上:黑暗的房間、深色的顏色、巨大的物品、行進中的車子、帽子。在空間上:害怕玩具或床離開了原來的地方、搬家、環境的改變。在動物上:怕野獸、牛或狗。兩歲半會害怕蠕動的東西。三歲的害怕集中在視覺的恐懼比較多(看見過什麼東西):黑人、有皺紋的人、假面具、妖怪、黑、野獸、母親外出時(特別是晚上)。

 

雖然孩子害怕的東西很多,但可喜的是害怕的出現與消失,都會依循一定的次序與模式。有些孩子對害怕的事物,剛開始會表現得過分退縮,接著又過分接近,這是正常的階段。只要父母能接納他們的害怕,孩子就會發展出比較適當面對害怕的方法。

有些害怕跟不好的生活經驗及學習有關,如有些孩子被狗咬或嚇過後,開始怕狗。有些孩子過馬路被車嚇過,從此畏懼過馬路。有些大人會跟孩子說如果不乖,要把他丟掉,孩子可能會黏大人,他們跟父母分開如同被丟掉一樣令人恐懼。有些大人會在孩子睡不著時,說:「魔鬼會來抓你」,他們會怕黑,要求開燈睡覺。

大人的態度與害怕也有關係,嚴厲的處罰會讓孩子害怕、父母發脾氣也會讓孩子害怕;對孩子的行為不斷批評,或期待過高及父母爭吵,都會讓孩子產生焦慮與擔心,而呈現畏縮沒信心的行為。


面對害怕,父母可以這樣做

一、不拿害怕開玩笑:不要在大家的面前說:「○○好膽小,羞羞臉,這樣也會怕」,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丟臉,或被羞辱而二度受傷。

二、不強迫面對害怕:不要在孩子未準備好時,強迫他面對害怕的東西。有些大人會被孩子的害怕弄得很不耐煩,擔心孩子太膽小沒有勇氣,希望他們勇敢面對以克服害怕。例如孩子害怕進電梯,父母可能將他硬推進電梯,或許孩子會因此而更害怕。

其實害怕不是父母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錯,害怕只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耐心的依照孩子的步調,協助他們面對害怕,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三、接納及同理情緒:以害怕閃電為例,同理孩子害怕的心情「閃電很大聲,真的很恐怖」,讓孩子能坦承自己的害怕。父母可以做示範「我也很怕被閃電打到」及提供保護(說:「不用擔心,媽媽會保護你」,並抱緊孩子);提供自我叮嚀的語言「閃電很遠打不到我」。等閃電或打雷比較小,及孩子情緒穩定下來時,跟孩子一起好好觀賞閃電的變化;孩子更大時,可以教導閃電相關的知識。

四、漸進式面對害怕:面對害怕最重要的是,尊重他的恐懼。大部分的恐懼長大都會消失,給予孩子躲避害怕的時間。給他們有機會去熟悉自己的害怕。例如怕黑,可以先將燈光慢慢轉暗,當孩子熟悉後,在黑暗中玩影子遊戲,幫助他們對黑暗有全新的經驗「原來暗暗的這麼好玩」。當孩子無法享受時,一定要馬上停止,不要強迫。

其實害怕不是壞事,當孩子面對害怕時,逃避是自然的傾向,不表示孩子是膽小鬼,或他們永遠無法克服困難。這些害怕會隨著孩子的發展而消退,當父母給予孩子更多可以掌握環境的機會後,他們會成功的克服害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軟糖妹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